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665986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 年 论 文论文题目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 院 别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投资学 年 级 2014级 学 号 201424015116 学生姓名 何幸生 指导教师 杜彪 完成时间 2016 年 6 月肇庆学院教务处制目 录一、引言1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2(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2(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3三、封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4(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涵义4(二)封开基本情况4四、我国农业发展与封开农业资源概况5(一)我国农业发展概述5(二)封开农业资源概况6五、封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一)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7(二)农村基

2、础设施资金短缺7(三)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7(四)组织化程度低,带动不明显7(五)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8(六)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8六、发展封开特色农村经济的思路与策略8(一)发展现代化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收入8(二)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9(三)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9(四)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9(五)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9(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10(七)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10七、结论10参考文献10致谢12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研究以肇庆市封开县为例摘 要: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推进,加之改革开放的深

3、入,我国农村劳动力正经历着向非农业生产部门流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村经济生产遭受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背景、发展模式、运行特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封开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封开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适应封开特点的农村经济生产发展对策,为建设封开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依据。关键词:封开;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生产一、引言当前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国家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必然阶段,其必将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但在我国经济暂时不均衡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和那样的

4、问题,研究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合理的导向,关系到城乡建设和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工业化、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正确与否等等。在我国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建设本身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新型城镇化致力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资源等的和谐发展,推

5、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平台。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经济生产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封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封开特色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总量在逐步缩减,且非农产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依然庞大,如何合理地转移这部分劳动力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劳

6、动力人口众多。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统计,2012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64222万人,占比约47.4%。2012年,全国农村就业人口3960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约为61.7%,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25773万人,占就业人数比重约为65.1%。从表1(见下页)可以看出,除新世纪之初少数年份略有上升和近年来我国农村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外与之相对应的是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数及所占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这与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尽管

7、农村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表1 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年份农村人口农村就业人数(年末)第一产业人员人数第一产业人员占比200968938425062889068201067113414182793167.4201165656405062659465.7201264222396022577365.1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单位:万人,%)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在第一产业内部,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种植业脱离出来向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多种经营转移,另一部分向非农业的工业、交通业、建筑业和商业、饮食服务等农村第二、三产业部

8、门转移。据有关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已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就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过剩还有增加的趋势。由于人口宏观失控,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近几年来第二、三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由于受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发展仍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在当前的治理整顿中,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信贷规模,对重要原材料实行专营,使得曾经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乡镇企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客观上延缓了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入各非农业领域过程中,出现有些部门产业“进入不足”,有些又“进入过剩”,劳

9、动力的产业结构出现新的不合理。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不分文化水平,不分劳动熟练程度的集团性转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劳动力结构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转移到非农领域,与新的产业所需要的劳力素质不相适应,缺乏衔接性。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快。全国各地经济水平不一,有些发达省份地区收入水平较高,大批外来农民工涌入,使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竞争,转移速度减慢,而有些欠发达或落后的省份地区因各种区位要素的缺失,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并不顺利。(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属于“兼业型”转移。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典型特征。一方面,这是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10、。除了工农业分工的影响外,建国后的城乡分离政策也是我国目前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农村劳动力永久转移还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对农民而言还具有保障功能。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民为了规避风险更不愿放弃土地。2.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都替代城镇本地工人在工作条件较差的领域工作,有的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服务业,有的是从事城镇居民不愿意干的服务性行业。但也有少数具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开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从转移速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一方面,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城市本身

11、就业形势严峻。国企改革导致很多城镇工人失业,高校扩招导致众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都挤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4.从转移方式上来看,自发转移和有组织转移并存,到城市后以灵活就业为主。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有组织转移,但大部分转移均是自发转移,这与农民自由从业的特点有关。1三、封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涵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特指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在城镇集中发展所引发的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全面的彻底的转移,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抚养的家庭成员的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职业身份

12、转变、社会身份转变、财产转移、素质提高等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工商业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拉大了城乡收入差异,为个人谋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是这些因素促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能否顺利转移,对该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与一个国家能否走向发达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阶段,但是由于制度、观念等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不彻底性,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工作多年仍不能取得城市户籍,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不完整性,农民工孤身一人在城镇做工,其抚养的家庭成员不能一同转移

13、至城镇;反规律性,就地转移的现象背离了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缓慢性,突出表现在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社会待遇的不公正性,农民工人与城市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同工不能同时,同工不能同权;城市管理的困难性,农业劳动力转移群体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必然出现新高潮。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纽带,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二)封开基本情况封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西北部,地处粤西边陲,西江经济走廊的中部。总面积为2723.43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7万,

14、下辖16个镇,193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2 ;目前全县农业总产值55亿元,增长4.4%。2011年-2012年,在省市人社部门的支持下,投入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建设好全县16个镇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并进一步完善乡镇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努力为我县及周边县(市、区)6万多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就业信息化服务;从2012年的1月到8月,共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693人,城镇新增就业3325人3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封开县政府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针对性且有力的政策举措,发展具有封开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15、4。2009年,下达计划项目1个,总投资1036万元。新建8个人力资源市场,通过这个平台,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和水平。截止2009年9月,全县外出务工42600人(次)、创收3623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增收200余元。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四、我国农业发展与封开农业资源概况(一)我国农业发展概述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众所周知,农业资源是我国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在全球各国中居于前列,然而从人均占有量而言,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且近几年有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以耕地面积为例,我国一共有15 亿亩耕地,然而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 亩左右;又如水资源,我国有2.8 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但是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