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65725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世博会徽的含义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世博“竹元素”:多样表现形式彰显低碳智慧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2、,“竹元素”已经成了低碳建筑的“明星”:印度馆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竹子穹顶,位于欧洲片区的“德中同行之家”展馆8米高的两层建筑几乎完全用竹杆和竹子板材建造,秘鲁馆的外墙体用可再生利用的竹子横竖编织成一个个方框,西班牙马德里的城市案例向参观者呈现了为低收入者特别设计的“竹屋”同样是“竹”,不同的城市演绎出风情万种的建筑表情。同样是“竹”,不同的展示诉说着内涵各异的文化故事。钢筋水泥的森林,玻璃幕墙的秀场,功能至上的设计当城市的建筑正陷入“钢铁侠”式的千篇一律之时,如何才能让它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和表情呢?在低碳风潮的引领下,曾一度被建筑设计师淡忘的“竹”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光彩。越南、印度、印尼、秘鲁

3、等十余个场馆的构造中都运用到了竹子的元素,既能体现当地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又不失低碳环保的概念。竹元素,丰富建筑的多样表现“当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在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当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我们当做强大和富有的象征,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这段对城市建筑的现实思索出自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负建筑一书。这位建筑师在北京长城脚下设计的“竹屋”曾引起一时的轰动,他用“竹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疏密相隔的竹墙让整座“竹屋”巧妙地融合在自然之中,诗意

4、地透出东方文化的神奇韵味。在上海世博会的展馆中,越南馆竹元素的设计让场馆外观显得自然亲切,又充满着浓郁的越南文化特色。波浪形的竹子场馆外墙环绕犹如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置身其中的游客不仅能够远离外界的喧嚣和熙攘,还可尽享“竹林”带来的清凉。与越南馆遥相呼应的是,美洲展区的秘鲁馆外墙装饰也由厚实的竹条横竖交织成了一面“竹墙”,光线可以在稀疏的透窗中通过。记者了解到,竹子对于秘鲁的城市发展历史来说至关重要。很久之前,由内陆安第斯山脉来到城市的秘鲁人无处可居,就在城市外围用当地的竹子搭建了简易住房,远看像是仅有几片草席“拼”成的屋子。在世博会的历史上,爱知世博会日本国家馆的构架也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竹笼

5、,长90米、宽70米、高19米。那届世博会结束之后,“竹笼”被制成小学生教科书用纸。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天然材料,竹子对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垃圾污染作用突出,但是竹子的耐久性相对还是比较差,因此容易在临时性的建筑中见到。竹材料,民间智慧与低碳选择当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睁开惺忪的睡眼,立刻就能看到四周环绕着的竹墙,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清新这幅美好的画面是城市居民对于竹建筑的未来畅想。以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和自然连在了一起,也能改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上海世博会的印度尼西亚馆用近100吨竹子,打造了一个“会呼吸”的展馆。走进馆内,一道仿佛从天而降的瀑布沿着竹子铺设的墙面缓缓流淌下来。整个4层楼

6、展馆,由一条600米长的通道贯穿,沿通道而上,一边是通过各种工艺设计加工的竹制品,另一边则透着些许植物或竹墙的缝隙,与室外相连。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种盘旋式的构造,加上几乎每一面竹墙都能通风,整个印尼馆的空气对流十分地活跃,甚至连地面上,都有用竹片隔开的通风口。印尼馆的灵感之源正是印尼人的“民间智慧”。在印尼村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竹子制成的桌椅或屋棚。记者在印尼馆二楼看到,所有的百叶窗都用竹子制成,气温升高时可以将竹窗页关闭,这样室内就能保持适宜的温度了。在森林飞快消失的今天,竹林的面积每年都在不断扩充。而且,相同面积的竹林比树林产生的氧气多30%,从砍伐到加工生产出成品又可比木材的碳排量低

7、30%。如此优势,让竹子从“草根建材”发展成低碳环保的象征。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的竹屋真正代表了低碳建筑。这个为低收入者设计的住宅,建造预算被控制在每平方米600欧元之内,设计师使用成本低廉的竹子,制成可推拉折叠的竹百叶板,将房子包裹了起来,有效阻隔了马德里强烈的东西向日晒,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保证居住的舒适度。竹材料的运用,也让建筑产生了全新的视觉美感。“就审美学来说,竹屋就像大自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表示,“它不仅仅使我们感觉和自然在一起,也改善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找回地球环境的平衡。”竹建筑,文化融合的象征意味用竹造房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汉代,能工巧匠利用

8、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座竹楼。竹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或许可以从众多文人墨客流传下的诗篇之中略窥一二。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深藏在诸多竹建筑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让人心醉不已。源于德中友好合作项目的世博会“德中同行之家”展馆就把中国文化浓郁的竹和代表着坚毅精神的德国钢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数米高的两层场馆,几乎完全用竹杆和竹子板材搭建,钢材则作为连接的部分。来自中国云南的8米长巨龙竹杆,覆盖上白色、透光材料,在夜晚如同点亮的灯笼。“作为建筑材料,竹子不仅拥有过人的适应性,还有着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德中同行之家”展馆的总设计师马库斯海因斯多夫告诉记者,他的竹建筑灵感来源于中国的灯笼,这也是他对建筑又一个要求,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接洽和融合。“我们建造竹建筑时候,竹子与竹子之间采用了德国的钢材进行连接,一方面是增强牢固度,另一方面也是环保的需要,使拆卸、反复利用更为简单,”他说,竹子建筑作为一种新方法的尝试,是德国技术和精确性与中国传统及材料的完美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共同体现。在设计这些建筑的过程中,中德两国的文化认同感在很多层面上都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