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656571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9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优势与异质企业中英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优势与异质性企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国家、产业、企业特征之间在一般均衡情形之下如何相互影响并决定贸易自由化中各国的反应。当企业拥有异质性的生产率时,国与国之间相对要素丰裕程度不同,产业之间要素密集度不同,而贸易成本的降低无论是在产业内、产业间还是在国内、国与国之间都将引起资源的再分配。这种重新分配,在所有的部门创造潜在的就业流量 Job Turnover :Job turnover, at the level of an individual establishment or firm, is simply the net change in employment between two p

2、oints in time? The total number of jobs created less the number of jobs which have disappeared.It does not include job vacancies which remain unfilled and jobs that begin and end over the interval of observation, which is most often one year.,在比较优势产业内激励更多的创造性破坏 “Careative Destruction”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3、(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年)在五十多年前提出。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非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均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比起比较劣势产业来),并且通过放大“事前”的比较优势创造更多来自贸易的福利收益。因国家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综合生产率的进步将抑制稀缺要素的真实工资损失,甚至使其发生逆转。1. 简介经济对贸易自由化反应如何?新古典贸易理论把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强调产业间国家间资源的资源再分配以及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而没有进行动态企业方面的分析。更多

4、最近关于异质性企业的研究强调了产业内高生产率企业的相对增长,但是只考虑单一的要素和产业而忽略了比较优势。直到现在,我们对两种要素的再分配与一般均衡如何联系所知甚少。本文通过将异质性企业引入到比较优势模型,分析当贸易成本下降时企业、国家、产业特征如何相互影响,给出了一个关于贸易自由化新的更加现实的预测。我们报出了一些新的且通常令人惊讶的结果。与新古典模型相反,我们发现同步发生的产业内和产业间经济活动再分配在所有部门产生潜在的就业流量,甚至当在比较优势产业有净的就业创造和在比较劣势产业有净的就业损失也如此。我们指出企业稳态创造性破坏也在所有的部门发生,但是发现它在比较优势产业相对比较劣势产业更加集

5、中。我们证明了高生产率企业的相对增长将增加所有产业的总生产率,但是这种生产率增长在比较优势部门最强。与生产率增长相联系的价格下降使得相对丰裕要素的真实工资受益的膨胀,而抑制甚至潜在地颠覆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工资损失。最后,我们指出,异质性企业行为放大了国家比较优势也因而创造了贸易福利所得的新来源。我们的分析受益于两篇文献。我们通过放松企业同质的假设条件来改进先前关于不完全竞争和比较优势的工作,例如Helpman and Krugman(1985)。我们通过引入另外的一类产业和要素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拓展更近期的关于异质性企业和垄断竞争的研究,如Melitz(2003)。我们的框架同

6、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在某些产业比其它产业出口更多(禀赋驱动型比较优势)、为什么产业内仍然存在双向贸易(与规模报酬递增联系的企业层面水平产品差异)、以及为什么产业存在两种贸易形势(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同时有的企业出口、有的不出口(贸易成本控制的自主性选择)。这些结果以及隐含在模型中的假设条件,与大量已经出现在经验检验文献中的、关于企业与贸易的典型事实保持一致。我们发展的框架考虑了两个国家、两个产业、两种要素。每一产业由企业的连续体组成,其中单个企业在所属产业内只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种类。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在它们各自的生命周期里保持不变)是异质的,产业相对要素密集度不同,国家相对要素丰裕度不同。

7、来自竞争边缘的企业可能通过支付沉没进入成本进入任意产业。当支付这种沉没进入成本以后,企业生产率通过固定的分布和观察模式获得。固定产品成本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在其生产率低于某个门槛(零利润生产率临界值)时选择退出产业。出口的固定和可变成本对于产业内活跃企业而言,只有那些生产率高于较高门槛(出口生产率临界值)的企业发现出口在均衡中时有利可图的。对由比较优势反映的非对称出口机会的考虑是理解本文结果的关键。当国家同时从封闭经济向有成本的贸易转换时,企业出口的机会增加。机会的增加提高了进入一个产业的事前期望值,促进更多的来自竞争边缘的新进入者,使事后生产厂家收益率下降,从而推高厂商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水平生产

8、率。由于生存必要的临界生产率增加,同一产业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从而引起总(也就是产业水平)生产率的增长。所有这些回应尤其是总生产率增长在比较优势产业中更明显因为在这些产业中企业出口机会最高。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相对较高的生产率增长,通过扩大产品机会成本中的非自由化差异,来放大他们的事前比较优势。这种国家原始的异质性的放大使得贸易福利收益增加。贸易成本下降,通过增加出口者的利润减小厂商成功出口所需达到最低生产率水平。同时,这里根据国家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回应会有所不同。 出口生产率临界值在潜在出口利润较高的比较优势产业相对下降更多。因此,出口厂商在比较优势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变动比在比较劣势产业变动的幅度

9、大。贸易自由化也会通过促进出口者向国外卖出更多产出来增加平均企业规模,而在比较优势产业平均企业产出的增加是最大的。这些发现与Helpman and Krugman(1985)的同质企业、不完全竞争模型相反;这一著作里产业生产率保持不变,同时在自由贸易下依据固定和可变贸易成本值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出口就是没有企业出口。他们通过证明在国家和产业特征间的相互影响下企业自主选择的强度和重要性会发生变化,而与现在的如Melitz(2003)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相区别。我们的框架为分析国际贸易的分配效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新古典模型中,贸易成本的下降导致有名的S-S结论,也就是丰裕要素的实际报酬增加和稀缺要素的实

10、际报酬下降。这里,则有另外两个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并且它们都受上面提到过的内生产业水平生产率的影响。第一个影响与消费者的多样化产品偏好相联系。贸易自由化正如在Helpman and Krugman(1985)中那样使得国外多样化产品对消费者有效。产品多样性的增加将减少消费价格指数和增加实际收入。尽管如此,在我们的框架中还有另外的考虑:较高的平均企业生产率增加平均企业规模、减少本国生产多样化产品的企业数量。第二个对实际工资的影响是我们的方法所独有的,也是总生产率增长的更直接的结果。产业生产率的增加减少每一产业平均多样化产品的价格,进而提升全部要素的实际收入。因此,即或是在我们的模型自由化期间稀缺要

11、素的实际工资下降,它的下降将比新古典环境下的要小一些。此外,不管多样化产品种类的净变化如何,与自主选择的异质性企业相联系的生产率获益足够大来增加所有要素的实际工资是可能的。这样一个依赖于模型参数的结果的可能性,与新古典模型存在着很大的悖离。我们的方法同样产生了关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流量影响的新颖预测。与预测要素从比较劣势产业流向比较优势产业的新古典模型相反,我们指出,贸易壁垒的减少将在所有产业鼓励同步发生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但是毛的和净的就业创造因国家和企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当低生产率退出企业的工人解雇数量超过扩张的高生产率企业的雇佣人数时,比较劣势产业将显示出净的就业损失。另一方面,比较优势

12、产业享有净的就业创造,因为归因于退出企业的就业损失被高生产率企业的进入和扩张所控制。奇怪的是,稳态企业失效,也就是说企业的就业破坏在比较优势产业是最高的。每一阶段,一些现存企业外生地死亡,而另一些企业没能获取高于零利润生产率临界值的水平而失败从而在使用要素弥补进入成本以后退出。尽管外生死亡率在所有的产业都相等,总的稳态就业破坏随着零利润生产率临界值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在比较优势产业相对较高。模型的这种效应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贸易自由化时比较优势产业的工人与比较劣势产业的工人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工作不安全感。最后,比起现有的预测贸易模式的理论,我们的框架提供了一个更有用的基准。最近的研究指出,新古典贸易

13、理论较差的实证表现是由标准H-O-V模型没有不捕获的力量所引起的,这包括贸易成本的存在、要素价格不均等以及国家间的技术和生产率差异等等。我们这里所发展的模型以那些新古典模型的一般化如企业、产业和国家特征相互影响的内生结果为特征,并证明它们是怎样促使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增加的。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有如下的结构。第2部分发展了自由贸易下的模型并求解一般均衡。第3部分探讨了自由贸易均衡的可能性,强调了我们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嵌入了现有的关于产业间、产业内贸易异质性企业模型结论。第4部分向模型中引入了固定和可变的贸易成本,而第5部分检验了有成本的贸易的可能性。第6部分为模型提供了数值解,以此来解释在闭合形

14、式解根本不存在的内生变量的轨迹。第7部分给出了结论。2.自由贸易在这一部分,我们假设国际贸易是无成本的。我们考察两个国家、两个产业、两种要素以及一个异质性企业的统一体。我们做H-O标准假设:国家之间偏好和技术相同但是要素禀赋条件不同;要素产品可以在国内的产业间流动但是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我们用H表示技术丰裕的本土国,用F表示技能稀缺的外国,因此有,横杠表明国家禀赋。2.1.假设条件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依赖于对两个产业(i)产出的消费,而这两个产业各自包含了大量由异质性企业生产的差异化产品种类()。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设决定两产业产出消费的上层效用函数是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而决定多样性消费的子

15、效用是CES形式, (1)这里为了简化记号,我们省略了重要之处以外的代表国家的上标。是一个由个别品种消费qi()定义的消费指数; 而pi 由多样化产品价格pi()定义的纯价格指数.这里的=1/(1-)1是产品间的不变替代弹性。简便起见,我们假设两个产业产品间的替代弹性相同,但是允许这个弹性值变化。2.2.产品产品涉及了每一阶段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可变成本都使用了在产业间使用密集度不同的产品综合要素(熟练劳动和不熟练劳动)。所有的厂商分担同样的固定成本开支,但是在可变成本方面因生产率的不同而不同,。为避免过分复杂,我们假设成本函数是科布道格拉斯形式的,其中是熟练劳动工资,是不熟练劳动

16、工资,同时产业1被假定比产业2相对熟练劳动集中。我们选择本国熟练劳动工资做计价物,则。固定产品成本的存在,意味着假设均衡中的每个厂商选择生产一个独一无二的产品种类。垄断竞争与可变成本之间的联系依赖于厂商的生产率,与Melitz(2003)相同。我们通过合并部门间要素密集度差异和国家进要素丰裕度差异来放大模型。因此,H-O比较优势理论在异质性企业随国际贸易调整时扮演了重要较色。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和无成本贸易意味着所有生产厂商都出口。由于厂商无论是在本地市场(d)还是在出口市场(x)都面对同样的需求弹性,同时由于贸易是无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将在两个市场得到一样的均衡价格,且等于边际成本的不变上加价:根据价格规律,厂商的国内均衡收益与生产率时成比例的:如果给定厂商生产率,国内收益将随对一个产业的消费i递增;随总的国内消费(等于总的国内收益R)、价格指数pi递增,这与市场激烈程度衡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