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654207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丝路概况与户外旅游 姓名:李晓霞 学号:2011100706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工商管理11-3班一 什么是户外旅游?1. 什么是户外旅游? 一提及户外旅游,大家可能都狭义的认为是一群人一起去野外露营、徒步等。而真正的户外旅游是指包含自助游、自驾游、野营、徒步、飞行、水上、登山、攀岩、探险、滑雪、轮滑、小轮车、极限运动等在内,注重体验和感受的旅游与运动休闲的集合。户外旅游参与者注重往往具备一定素质,有一定经济实力,注重环保,具有公益、慈善和乐于助人之心。 对于徒步、野营、登山等运动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攀岩、滑雪、极限运动等在看电影或看书时多多少少也有接触。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对户外旅游存在着无

2、限的向往。2. 户外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在户外旅游时,迷人的野外环境往往蕴藏着杀机,遇到突发事件是在所难免的。户外应急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稍不留神就可能丧命。 首先,准备户外旅游的装备:地图、指北针、头灯、备用粮食、备用衣物、太阳眼镜、瑞士刀、火种、急救箱、绳索。 其中粮食是轻便、易消化和长期存放的食品,如核果、肉干、火腿肠、压缩饼干等。 太阳眼镜可减低紫外线伤害,保护眼睛。太阳镜在穿越沙漠时可以防止眼睛被漫射所伤,在登山时可以防止雪盲。 备用衣物包括袜子、营地用靴、内衣裤、外裤、T恤、毛线衣或厚的外套、帽子、手套与雨具。旅游过程会大量流汗,备用内衣是必须很能吸汗的衣物且不要太重。穿长袖领的衣服

3、或有拉链的翻折式高领衣物可保护颈部与头部。冬季需加头巾,加一双厚袜,双手加一双防水手套,最好带一块椅垫避免热能消散。 急救的药品最好用防水坚固的盒子装妥,一般最好的药品主要应付水泡、晒伤、擦伤,若出现太严重的出血或骨折最好等待医生处理。瑞士刀是炊事、生火、急救,甚至攀岩都需要用的物品,一把刀必须有两片刀刃、开罐器、螺丝刀、尖钻、开瓶器、剪刀,须是不锈钢制品。在野外火种是必须的,火柴或打火机须收藏妥当,避免受潮无法使用。 其次,户外应急常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外创伤的应急处理 一旦遇有不慎造成意外创伤,应立刻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理。其通常的处理方法与步骤如下:1、普通擦挫外伤及浅度划伤或穿剌伤,应根

4、据伤势程度及创作面积,先将已破损沾连的皮层清除,用力挤压创伤四周,尽量排出或排净污血及粘液等,而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创面及周边皮肤。2、深度划伤及穿剌伤,先将已破损沾连的皮层清除,用力挤压创伤四周,尽量排出或排净污血及粘液等,而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创面及周边皮肤,用力将医用胶带在伤口表面做横向粘贴,均匀地撒些云南白药粉末,最后用医用绷带包扎。3、若伤口出血量较大,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如:用医用止血带、鞋带等捆扎伤处上方以止血。 意外扭伤与骨折 野外行走中意外扭伤或骨折的应急处理,可依下述几点进行:1、扭伤可采用反复揉搓法减轻伤痛和消肿,如有於血要及时采用刀切或穿剌方法及时放血。2、骨折或重度扭伤

5、可将有一定柔韧性的拇指粗树枝、竹子等,依所伤部位截成适用的长短,以2至3cm的间隔度开列后,用绷带或鞋带捆扎固定。视伤势程度,可另找带丫形叉的较粗树枝小树干做简易拐杖使用。 蛇咬伤的自救 当意外被蛇咬伤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排毒,这是至关重要的应急自救措施。1、迅速用鞋带或较细的绳索在伤口上部约十公分处用力捆扎,以延缓可能的蛇毒液在血液中流动和漫延。2、用小刀等利物快速在伤口处切成十字型,用力反复挤压放血排毒。若是自己能够口吸的部位,则最好采用口吸排毒,挤压放血。3、及时发出求救信号,争取尽快得到更专业的蛇伤医疗救援 中暑的应对 夏季酷热环境下,野外行走发生中暑后,应首先就近寻找

6、能够遮阳避热的处所,静坐或平躺并及时服用对症药物。如无对症药物,可自行交替用力地揉按两手虎口、人中及太阳穴穴位,也可在人中或太阳穴穴位涂抹些风油精、薄荷膏或花露水后再交替用力的揉按。冻伤处理 手脚或皮肤冻伤发生后,切不可火烤或是热水浸泡冲洗。最好用雪在冻伤部位反复揉搓,直到冻伤部位的於肿及皮肉硬块消失。 虽然户外旅游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人们依旧乐此不疲。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一如既往的去户外旅游?或许是对自由的追寻,或许是一种信仰,或许是对大自然的探索,或许是想挑战极限、寻找刺激,或许对于有些人,旅行是生命的律动,借助行走,为活着赋予意义;有些人,旅行是生活的色彩,行人风景,都是生命画布上的泼墨

7、和留白;有些人,旅行仅只是旅行,此之谓“到此一游”。 有时候,一个人的旅行不是去证明自己征服了什么,而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二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影响1. 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的班超出使西域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由张謇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班超打通的丝路来到

8、当时东汉京师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目前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自从张骞、班超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

9、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2. 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影响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

10、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

11、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

12、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

13、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人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

14、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 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

15、,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