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654097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资料:http:/ 海泰美信工业设备(北京)有公司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内容提要】列宁创立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思想财富。这一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和共处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应坚持的原则,对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壮大,对于形成两个世界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与竞争达到了新的阶段。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把握它们的相互关系,再一次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的世界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列宁 和平共处 经济全球化 和谐世界 新秩

2、序一、和平共处思想的深刻涵义列宁科学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斗争以及和平共处的理论。列宁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理论的奠基人和实践者,他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政治上的相互承认、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经济上的贸易往来、平等互利来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文章中,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

3、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列宁科学地预见到,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必然出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长期并存,由此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思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列宁认为,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尊重、相互承认、互不干涉内政,是国与国和平共处的首要条件。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于1917年11月8日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宣布坚持民族自决原则,与各民族平等争取民主的和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一文中指出:“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要求的民族国家,是一切民族运动的趋势(趋向)。最深刻的

4、经济因素推动人们来实现这一点,因此民族国家对于整个西欧,甚至对于整个文明世界,都是资本主义时期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22.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是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源动力,是反抗地区霸权秩序的重要力量。苏维埃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民主的和平进行谈判,停止战争。苏维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宣布废除沙俄时期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切分割弱小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及秘密协定。列宁在和平法令中对民主和约与兼并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宣布,公正的或民主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制归并别的民族)没有赔款的和约”

5、。“凡是把一个没有明确而自愿地表示同意和希望归并的弱民族或小民族并入一个大国或强国,就是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33.贸易往来,平等互利在苏维埃俄国与帝国主义列强处于暂时的均势时期,列宁及时认识到要巩固这个均势,以保持新生苏维埃的生命力以及战胜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军事基础,就必须快速发展俄国经济,就必须要与资本主义开展贸易往来,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俄国的丰富资源及市场。“俄国需要同资产阶级国家做生意。另一方面,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也很清楚,没有俄国,欧洲的经济生活就不可能调整好。”4但是贸易的基础必须应当是平等、互利,相互承认。在1922年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前,俄国同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

6、商约已愈来愈多,商务实际成交的数目日益增加。对于热那亚会议,列宁指示,“我们准备以商人的身份出席会议,我们到那里去,是为了能够最正确地最有利地讨论这种贸易的政治上的条件。”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所有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复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代表苏维埃政府宣布,俄准备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把几百万亩俄国最肥沃的土地,以及一部分森林、煤炭、矿产资源租让给外资经营开发。但是由于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以承认促让步”的政策,对苏俄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断然遭到了苏俄拒绝,随后苏俄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双方宣布相互取消外债,在互惠对等的原则基础上开展贸易。二、和平共

7、处思想的历史教益1.均势是和平共处的政治军事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疯狂的武装干涉和残酷的经济封锁,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然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在列宁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艰苦战争,终于打垮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白匪叛乱,捍卫了社会主义的苏维埃。1920年1月,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不得不宣布撤销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帝国主义国家已经不能进行公开的反苏战争。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虽然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却不得不承认,它们不能摧毁几乎没有任何军事力量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虽然对苏俄具有掠夺性质的布列斯特和约,但苏维埃共和国获得了宝贵的

8、喘息时机,“而且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密网中已经争取到基本上能够在国际上存在了”6。由此,“在国际关系中已经形成某种均势,这种均势虽然极不稳定,但终究是一种均势”7。列宁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共处不是靠苏俄的美好愿望就能实现的,苏维埃共和国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后,与帝国主义列强形成的这种极不稳定的均势是极其宝贵的,使苏俄有了喘息的时间。因此苏维埃俄国必须充分利用喘息时机,恢复经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巩固与帝国主义间的均势。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政治军事基础。2.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和平共处的内在动力列宁深刻地认识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与苏维埃俄国进行贸易,“资本

9、主义列强近年来最迫切、最实际和表现得最突出的利益,要求发展、调整和扩大同俄国的贸易”8。“它们在经济上同我们分不开了”9;苏维埃俄国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强大国家也需要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往来。“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10列宁说:“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113.文明的多样性是和平共处的文化内涵列宁认为文明的多样性是各民族、各国独立发展,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必要条件。他批判民粹主义所谓

10、要建立俄国的独特性上存在的两个极端化倾向:要么不认真对待西欧文化,全盘抛弃;要么全盘欧化俄国,指出:“民粹主义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相信俄国的独特性,把农民和村社理想化。他们以惊人的轻率态度对待西欧文化的成就”,之后又“力图欧化俄国,相信俄国会吸收全欧的文化,关心把这个文化的各种设施移植到我们这个一点也不独特的土地上来”12。列宁论述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3。三、和平共处思想与和谐世界新秩序的建构列宁提出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在国

11、际法的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原则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其巨大影响。14在今天全球化条件下,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世界新秩序也仍有着积极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的真谛就是追求世界的和平,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这一思想在国际社会得到了继承和发扬。1954年4月29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把“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同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

12、国和中缅两国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次得到确认。和平共处思想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得到发扬光大,中国、缅甸、印度和埃及等亚非国家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友好相处的国际关系新原则。万隆会议是在两极霸权时期,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力求建立反对霸权主义的世界新秩序的积极努力及实践。万隆精神随之在世界传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所认可,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倡导的世界新秩序的原则基础,对于各国的友好相处,经贸往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冷战结束以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解体,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13、,世界秩序处于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妄图建立其领导的、以其民主价值观念为支柱的、符合美国利益为核心的单极霸权秩序。邓小平指出,国际社会存在着以强权政治为核心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国要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他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5中国和俄罗斯都提倡以多极化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反对一国建立单极霸权秩序的图谋。中国主张“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

14、和谐世界”16。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是和平的变革与重建并重,它的建立与历史上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不同,冷战是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的,因此,以往的国际经济、政治的旧秩序依然存在。我们提倡建立世界新秩序就是要改变世界旧秩序中的不合理因素,使国际行为主体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协调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及国际制度,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即公平、公正、民主的世界新秩序。1超越传统的多极均势是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均势”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多种涵义。主要是指双方(多方)力量对比的一种实然状态;有时是指国家针对不同国际事态而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也代表着一种国际体系,是多极均

15、势,与单极霸权相对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超越传统的多极均势,是构建21世纪和谐世界新秩序的基础。(1)均势为国际关系演变中的切实选择,是实现世界新秩序的前提。均势即为稳定,只有稳定才有秩序。均势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稳定了国际格局。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均势基础上,确立了威斯特伐利亚多极均势秩序,奠定了民族国家的主权、领土与独立原则。维也纳多极均势秩序维护了欧洲百年和平。(2)均势的内在机制为平衡。以大国实力的相对平衡来抑制霸权国的存在。基辛格对均势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正。”17指出了均势的自律与他

16、律的问题。自律即为行为体对秩序的自觉维护,他律包括国际法的“规范功能”、国际机制的协调力、国际制度的约束力,甚至对违规行为的国际制裁。自律与他律是形成良好秩序的关键。基辛格把均势用于美、中、苏大三角关系的实践中,中美建交,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起了重要作用,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多次裁军,达到了恐怖的核均衡,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相对和平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均势的内在机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均衡”或说“均势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和谐。1713年签订乌得勒支和约的各方就已认识到,“通过力量均衡建立基督教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并且认为,这种均衡是相互友好和各方持久和谐的最好和最牢固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