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643806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 捣练子令深院静 五代: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非常真实。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解释 砧(zhn):捣衣石。 寒砧:寒夜捣帛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预备寒衣。 栊:窗户。 鉴赏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

2、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心情气氛。 境地的鲜亮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制造上的主要特征。实行了类似*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渐渐推出抒情仆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奇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详细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

3、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会。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宁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构造中融入了剧烈的主观心情。那是静得让人恐惊,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气氛,那固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

4、寂静、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仆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表达了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漂浮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仆人公内在心情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仆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伴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烦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好像观察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

5、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衬托和铺垫。几声寒砧就会把仆人公熬煎得彻夜失眠,是由于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经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李白的半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既是一种

6、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心情的心理导向功能,固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详细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心情。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地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模糊。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或许当时确有详细所指,或许原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心情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模糊,留给读者参加想象、制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美丽的模糊诗。对于这一点,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觉,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纳兰氏非常精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