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64094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素质重在参与.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素质重在参与 -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学得生动活泼,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需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改进教学模式,加大参与力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数学活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认识到学生中蕴藏着巨大智力潜在因素,要让其发挥出来而不是压抑控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住往把学生数学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终点,你考什么,我教什么,学生成了一台只知被动接受知识和储存知识的“机器”。 就算学生平时作

2、业中有独特的解法,有跳跃性的思维,教师也不敢大胆的给以承认、肯定,“因为不知评卷教师是否判你正确,为了不丢分,你还是按课本和教师讲的方法一步一步做这样绝对有把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应考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校园,教学观念也随之有所转变但深入不够,教学方法不过是由注入式,变为问答式,整个教学看起来也挺热闹学生也参与了教学,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教师的有些间题仅仅是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有些问题也要学生思考、回答。例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教师用抽拉片,抽下上面的边,使它与下面的边重合,抽动左边的边使它与右边的边重合。问:“长方形的对边怎样?”答:“相等。

3、”学生仅仅是看教师动自己未动,这怎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有的教师在教这课时,要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带着小黑板上的几个间题去数、去折、去量 1 长方形有几条边? 2 上、下两条边的长度怎样;左、右两条边的长度怎样? 3 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学生通过摸、数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通过折一折,概括出“对边相等”;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一量,概括出“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的教学比前一种教学形式进步了许多,最起码从形式上讲学生也参与了学习过程,动手做了实验,自己概括出了特征。实质上这种参与只不过是听从教师的指令做一做操作,自己没有主动去寻找特征,这又怎能称之为主动参与教学。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4、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等活动中去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身心素质上获得全面提高。教师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导航之处。例如还是教长方形特征这节课教师不妨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彩色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些图形都各有几条边,请学生给它们取名字一“四边形”。然后请学生从中找出长方形,问:“你们为什么说它是长方形? 学生只是凭自己的主观直觉认出长方形,要他们用确切的语言表述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同学们。“为什么? ”这时他们迫切想

5、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发给一套前面出示的彩色纸片,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片做实验,然后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互相磋商。由于线段接触的比较多,“对边相等”能很快找出,学生还不习惯于找角的特征,参与他们一块活动的教师,可装作无意识地观察角、比试比试角,这里的引导作用是“无声胜有声”,学生很快找到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的教学才体现了教育现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动手、动口、动脑,而且为自己找出了特征,感到成功的欣慰。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意识当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问题,

6、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学生既好奇、又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想参与的情境。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材料,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 1 从生活实例选材。例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出示四杯高度不一的桔子水:“老师这儿有四杯枯子水,要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位同学,应该怎么分?”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全班同学都争着说:“把多的倒一部分给少的”(数学中的移多补少),师:“如果我们知道小组里每位同学的身高,要求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又怎么求呢?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公式把它概括出来?”讨论进入学

7、习。 2 从学生好奇好胜的心态着手如教“一个数除以分数”,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文具盒里都有笔,只要你拿出两支,告诉我这两支笔占原来文具盒里笔的几分之几,我就能知道你的文具盒里原来装有几支笔。”同学们不信,争着考我,当然我赢了。有学生提出:“拿三支、四支、任意支行不行?”我说“行。”他们真的把几位同学的笔合在一块,又来考我,当然还是没考倒我这有什么奥妙?同学们以求知的最大欲望进入了学习。 3 ,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进行的,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肯思考的直接动因,但这种内在的情感动力要靠教师激发和调动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面对的除了教师还有同学,教室里除

8、了师生的文流,还有生生的文流这样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离开了那高高的三尺讲台,与学生坐在一块商讨,动手动脑,寻求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的胆子大了,教师更亲近了,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例在学习角的度量时,大部分同学都是遵循教材上的常规要求,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然后读出另一边所在的刻度线但有的同学不这样做,他把两角器任意放置,然后把角的两边所在的刻度线相减,即得出所要量的角的度数他的做法在同学们中引起了争论,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和具体的度量,一致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做法,拓宽了大家的思路。三、激活思维因素,促进今与机制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

9、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要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的兴趣。 1 外动与内动的关系学生参与教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就是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一节课中只要学生都在动,先动口(口答算式),再动手(在教师指令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动身(做些游戏),自始至终“热热闹闹”就是主动参与了教学,这就扭曲了参与的本意。动的目的是达到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形式,要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内在的动-思维达到知识的内化或通过内在的动

10、,推动外在的动一形式,使之更完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描述理想的教学模式时讲过这样一段话:“学生在很活动的去找寻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能有热烈的兴趣。”这里所讲的活动,除了外显行为的动,更重要的是内部思维的动。诚然,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要让学生动,这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但这只是一迈出了第一步。“动”分为目的性明确的动和目的性不明确的动有的教师为了“动”而“动”。让为“动”就是外显动,只要学生上课多说、多操作,整个课就“活”起来了,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不该动的

11、也让学生动,上课为了让学生外动的时间多一些,压缩了许多内动的时间,一提出间题就迫不及待的请好同学回答,然后教师补充完整,大部分同学这时还是处于思维刚启动或正在探索时期,这是目的性不明确的“动”。我们要达到有目的性的实质“动”,提出一个间题或讨论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定义,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表述清楚一般情况不因时间限制而中断学生发言,草草收场,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感到有充足的时间思维。另外,创造思维的火花往往在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时迸发。所以,教学中有时很需要“静思”,学生“静思”时貌似安静,其实头脑里风起云涌,他们在分解组合信息,在改变知识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动”,这时,就象暴风雨,一旦内在“动”酝酿成熟又有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就会有暴风骤雨的来临当然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使外在的动与内在的动高度融合。仿“旧”达到创“新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诱发新的思维成果,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仿”到形式上的“变”,进而发展到灵活的“创”,这是教与学结合的最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