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咬文嚼字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63244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咬文嚼字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1. 咬文嚼字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1. 咬文嚼字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咬文嚼字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咬文嚼字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1、熟读文章,通过文中事例理解作者的观点。2、通过阅读本文,领会“咬文嚼字”的妙处,提高语句及文章的鉴赏和创作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本文,领会“咬文嚼字”的妙处,提高语句及文章的鉴赏和创作能力。教学过程一、 诗歌练习导入选择诗中填入字,并给本诗加一个题目,并分析理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二、 探究文本1、 请找出文中作者所举事例。根据作者所举事例,概括分析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白班

2、讲解,师生共同沟通) 明确: 郭老改字(语气更改) 李广射虎(形象生动) 贾岛吟诗(意境不同) 苏轼作诗(联想) 套板反应一字更改,实际上调整的是情感。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

3、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3)“推敲”也值得推敲 “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你能否举出关于咬文嚼字其他相关事例? 下面一组短语分别表达什么意思?吃在中国 在中国吃 在吃中国明确: 吃在中国(许多美食在中国意思是说中国的饮食文化久远,美味佳肴很多。) 在中国吃(吃的地方在中国意思是说只有在中国吃,才能品尝到想吃的东西,才能尽兴) 在吃中国(指一些“吃喝风”的盛行,造成浪费,挥霍国家和人民的钱财。)4、 一个粉笔可以怎么写?请同学

4、发挥联想。明确:人民教师(套板反应)科学家好学的学生想要成为画家的孩子三、总结全文指出阅读和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四、巩固提升1. 请分析纪晓岚改清明,改的如何,请分析理由。原诗: 清明 更改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遥指杏花村。明确:改的不好。(1)首先 纷纷 二字能体现出一中萧瑟的感觉,创造出一种画面。只说“清明时节雨”,则没有这种画面美。(2)借问 二字,也是妙笔。能体现出行人 落魄

5、不羁 的神情。(3)从全诗来看,原诗画面饱满,叙事生动,细节完备。改后则大不如前,叙事平淡,缺乏细节。2.选取天净沙 秋思中意象扩写,要求不少于60字。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走累了,他坐在青石上,休息着。一阵秋风吹过,几片黄叶落在他冰冷的掌心。又是深秋, , ,(白板展示,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展示内容的优点和缺点)五、课堂总结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要注重炼字,咬文嚼字。而我们要做到咬文嚼字就应该学会应用联想,避免套板反应,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六、布置作业更改课堂,扩写天净沙 秋思的内容,注意画面的联想和句中动词的使用。语气

6、形象意境语序七、 板书设计咬艺术美联想套版文嚼字 八、 教学反思本文是文论,针对性强,观点集中明确,学生不难自己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子都为主,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抓住重点语段与关键词,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归纳。对语言的运用,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实例,咀嚼品味语词的不同用法与作用,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运用语词,精确遣词造句的能力。本课努力把文本提供的实例与生活情境结合,贴近学生生活与生命、情感体验,学生较为吸取,学习效果较好。学生还未能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可以让他们在课后互相合作,通过报刊阅读或生活语的采集,做进一步的比较提炼与提高。也可以提供平时习作片段,大家都来“咬文嚼字”,互挑毛病,互相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