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62669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统编版高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 统编版高二 上高二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11.29 命题人:黎萍审题人:李柒根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盂棨的本事诗。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

2、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

3、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一部好的历史同样

4、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

5、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B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C.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D.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题,接着论述杜诗被称“诗史”的历史、原因及“诗史”与历史的区

6、别。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C.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将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进行对比,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D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

7、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D.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作为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四号、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带领团队埋头攻坚克难,在嫦娥各型号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突破、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国论坛:在中华人民共

8、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您有哪些感想? 叶培建:当得知自己被授予这个荣誉之后,还是很高兴的,也很激动、很自豪,但是也觉得受之有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有很多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但是荣誉选择了给我,因此我感觉今后的责任就更大。我现在主要在搞深空探测,深空探测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现在身体还比较好,所以就有一种责任感,要和这些团队在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我现在的想法。 强国论坛:您认为我们国家在探月工程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叶培建:第一层原因,我们国家在探月工程当中能取得五战五捷的成绩,首先得益于我们国家的体制和机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

9、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历来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国之力,嫦娥工程也是如此。第二层原因,一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顶层规划设计比较好,做第一步就准备第二步,看第三步,每一步都继承了前面的成果,有新的发展;二是我们这支队伍很努力、很年轻,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们不仅发扬了航天精神,也为航天精神注入了新的要素,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强国论坛:您如何评价年轻一代航天人? 叶培建:青年一代的航天人们有着一种很好的航天精神,中国航天有这一批年轻人,有希望。我认为航天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那么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很多的基础设施,但都比不上一条,我们留下

10、了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 强国论坛:您带领团队在关键技术的突破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叶培建:这支年轻的队伍克服了很多困难。嫦娥四号探测器要落到月球背面,背面我们是看不见的,如何解决通信问题?我们的方案就是在地月之间的“L2点”放一个“鹊桥”中继卫星,利用“鹊桥”既看到地球又看到月球背面进行通信。原来的世界性难题得到了很好解决,这是我们的一个创举。 强国论坛:结合您的经历,您认为年轻人的发展怎样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 叶培建:我们航天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航天人有一个特点,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他一定从骨子里会服从国

11、家的利益。为什么?因为从进航天队伍起,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和国家命运、国防建设相连接的。我们是国家的一分子,国家强,我们个人才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只有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大局结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才能做一点事情,才能发挥一点作用。没有国家这个大平台,我们是做不出来大事情的。这一点在我们航天青年人的思想当中非常牢固。 强国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您对祖国、对我们探索宇宙的事业有哪些祝福?叶培建:我们要继续努力、继续努力、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继续奋斗、继续奋斗;我们要走向 月亮,将来我们的航天员还要登上月亮,我们要到火星、到小行星、到木星,走向太阳系的边际,这就是航

12、天人要做的贡献,也是我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将来能够到达的疆域。 (摘编自“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叶培建:我们的航向在群星璀璨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待荣誉,叶培建显得很谦虚,除了激动、自豪,他更大的感受是责任,“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B.对于我国探月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叶培建认为,国家的体制机制是首要原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C.对于年轻一代的航天人,叶培建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他们有很好的航天精神,年轻有为,战斗力强。 D.对于航天事业的未来,叶培建满怀决心和信心,他希望达

13、到的最终目标是走向太阳系的边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次访谈,是在被访者获得国家荣誉称号之际进行的,因而提问首先从荣誉称号开始,显得很自然。 B.整场访谈中,提问的问题,从个人荣誉到探月工程,从成才的道路到国家航天事业的未来,都是普通读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很有针对性。 C.记者的提问,明确而又具体,并用“您认为”“您如何”“结合您的经历”等限定语,让被访者的回答,角度明确,目标清晰。 D.被访者的回答,思路清晰,很有条理,如对探月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的回答,首先分两层,第二层又分了两个方面,按照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回答。 6.通过阅读这篇

14、访谈,你认为年轻人如何才能成就一番事业?(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家戏班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

15、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