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6251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老师: 实习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2015 年 4月内 容 摘 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认识与关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反应,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方法:以某些学校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UCLA 孤独感量表,对他们的依恋类型和孤独感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在专业上差异

2、不显著;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 键 词大学生;依恋类型;孤独感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It Helps to improve the general education worker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

3、s and attention, and target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liminate adverse emotional response, improve the individual ability of emotion regulation Methods: In some schools 200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 analysis of the evalu

4、ation of their attachment types and loneliness.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tyl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afe; Loneliness in a medium level;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on major; Coll

5、ege stud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of loneliness Conclusio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Attachment type ;Loneliness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1.引言12.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对象32.2 工具32.2.1成人依恋量表(AAS) 42.2.2 UCL

6、A孤独感量表 42.3统计分析43.结果 53.1大学生依恋类型特点53.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状况53.3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研究53.3.1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53.3.2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63.4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63.4.1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63.4.2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74.讨论74.1大学生孤独感及依恋类型的现状和特点74.2结果探讨85.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6附录175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1.引言: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BOWLBY(1973)1将其定义为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交往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指出尽管在儿童早期依恋行为特别显

7、著,但这种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 并且将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恋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1969)2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提出的, 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 创立了该理论。但鲍尔比(1979)3又提出, 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特别突出, 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联系,其依恋对象不同于婴儿期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体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后来很多学者对依恋进行了扩展研究,Armsden,McCauley,Greenberg,Burke,Mit

8、chell(1990)4发现临床上报告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与无抑郁症状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对其父母的安全依恋更少。Bartholomew(1991)5依据人际信任与自尊的高低提出了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害怕回避型,专注型,放弃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Cicchetti 和Toth(1998)6认为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其内部工作模式会促进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抑郁消极观念。Surcinelli、Rossi、Montebarocci 和Baldaro(2010)7以274名成人为被试,考察了依恋、焦虑、抑郁、人格四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不安全依恋与较高的焦虑、抑郁水平相关,而安全型依恋的

9、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Palitsky D等(2013)8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数据显示,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与抑郁和压抑密切相关,安全型依恋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陆续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吴薇莉,刘协和(2006)9发现成人依恋先占类型、拒绝类型和恐惧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分别是正常组的4.48 倍、4.76 倍和66.67 倍。王力,张厚粲(2007)10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李同归等(2008)11研究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出安全

10、型依恋总体健康状况最好的结论。曲晓艳和甘怡群(2012)12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加外向, 更倾向于与人合作,社会化程度较高,表现较多。孙远和桂莎莎(2012)13的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恐惧型和拒绝型依恋个体。以上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依恋与各种心因性疾病的关系,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分析不同依恋类型下的行为方式和情绪表达以及不同依恋类型在孤独感上的差异,讨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孤独感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

11、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心理健康领域和人格心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3年, Robest-Weiss发表了孤独, 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受该文的启发, Peplau和他的学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 创制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t Losangels), 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Cramer等人(1998) 14在对256 位白

12、人大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 男性不愿意承认其孤独感。McGuire等(2000) 15用领养子女研究设计和双胞胎研究设计进行了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纵向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的遗传性, 并受不同环境的影响。Segrin 等(2001) 16认为配偶在地理上的分离容易导致孤独感。在国外对孤独感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在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刘娅俐(1995)17使用UCLA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自尊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发现自尊之和从UCLA量表中提取的六个因子中的一个社交自信有显著的相关,其结论是“高自尊的人有更低的孤独感”。韦耀阳和李晓(2004)18曾采用儿童马

13、氏量表和孤独量表对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和人际信任水平有正向相关关系。邓丽芳、郑日昌等(2007)19研究发现气质类型、孤独感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陈雪峰(2008)20证实孤独感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孤独的人性格可能更内向,对别人的拒绝反应也更敏感和焦虑。李鹏(2010)21指出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在当今社会,高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剧烈的竞争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步减少,人际关系也日渐疏离,孤独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24 岁, 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任务发展阶段,作为孤独感较高的群体,常常面对自我评价较低、人际沟通不良、社交孤立和自我封闭的状况。低孤独感会增加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疏离,不利于大学生人际通信交往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从而又会加深自身孤独感。对大学生个体来讲,长期的孤独感会延缓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目前对孤独感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前人探讨的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儿童、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对于大学生的研究比较笼统概括。仅有的一些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然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