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615387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高线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等高线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等高线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等高线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等高线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高线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高线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本部分教学内容是以认知地形图为中心的,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并能顺利的接受呢?在这里我做了一些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出示长城图片),以长城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把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在平面地图中? 二、理清概念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 1.学生制作山体模型,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中各部位的名称 (1)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 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

2、,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2)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脊、山谷的凹凸更加突出。 (3)找出自制山体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发及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指的是哪部分。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的定义。 (2)小组活动:各小组用自制模型,按电脑示范方法水平切割成四块,依次从山脚到山顶把每块底截面线绘在白纸上。这样,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 (3)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3、例如有的小组切割不是按垂直距离,而是按相同的斜坡距切割。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如有的小组两位同学负责切割模型,两位同学负责绘图,标出海拔,分工合作,任务完成得又有序,又快。 3.模拟试验 4.归纳总结 感悟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 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新颖性。“新课标”在教学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要求等方面都突出了创新要求,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

4、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就是“兴趣教学”。1.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地形向来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过去讲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特征的认识。本条“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

5、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必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地形复杂多样和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地读出上述地形、地势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

6、起来。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地形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一致的,在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气候直方统计图、示意图(如季风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并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以下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南向北跨热带至寒温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

7、、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与地形一样,可适当引导学生对上述气候特征进行简单评价。评价可通过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比较进行,例如,我国亚热带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我国温带地区与西欧相比,气温、降水的变化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等。3.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4.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

8、主要类型。本条“标准”要求的不是要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当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我国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可在后面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讲述。5.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

9、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如印度、美国、加拿大等)的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6.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此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土地资源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

10、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而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等,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的途径。7.

11、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为重点案例。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

12、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智力因素也占一方面,但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读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的地理成绩就比读图能力差的学生好,而且读图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准确、扎实、永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习惯读图、学会读图、学会用图是地理教学的紧迫任务。1、提高兴趣,培养读图习惯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

13、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同学们如果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定能事半功倍。2、弄清基本概念,打好基础地图上的各种注记符号、比例尺和经纬网,是地图学习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只有掌握各种不同的注记符号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会使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估算任意两点间的实际距离,明白地图上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就已打下学习和运用地图基本知识的基础,把这些基本概念弄明白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各种等值线地图(等高线、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3、从看图入手帮助学生增强读图能力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

14、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的让学生多看地图,帮助他们提高看图读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读图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从而养成读图的习惯。4、填图和绘图通过地图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填图是不可少的。做填图题要注意的是,不能照着有关图抄,而要默填,做到看书不填图,填图不看书,才有好的效果。比起填图,动手绘地图的效果更好。绘地图可以用现成的轮廓图,也可以自己画简单轮廓图,然后在图中填画其他内容。初一地理中的七大洲轮廓图,及后面重点国家的轮廓图,教学生画出大致轮廓,在动手中学会看图。较复杂的地图,可用薄纸印图,然后填注相关内容。最后将自己所绘地图装订册,建立地图学案,以备复习

15、使用。5、注意把多种教学地图组合使用地理事物本来就是综合的,把分别表示地理事物不同侧面的地理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三级阶梯时,可以把中国的政区图叠加进去,就很明显的得出我国的哪些省份在第一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二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三阶梯;在中国轮廓的板图上,按照实际分布画上表示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图,就能大体得出我国气候分布。6、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册人手一册的优势,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和查阅地图,教会学会掌握地图的方法填充图册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布置填图作业前,要熟悉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填图要求,如字体大小、是否染色、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可以在投影空白图上作出示范。总之,教学初期的耐心指导和热情鼓励是基础;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善于启发是关键;精心选择练习,持之以恒的读图、用图训练是保证。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