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个合作强化三大职能积极探索学校创新发展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三个合作强化三大职能积极探索学校创新发展之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三个合作强化三大职能积极探索学校创新发展之路如何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是摆在孝感学院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党委的思路是:以加强校校、校企、校地三个合作为抓手,强化三大职能,促进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学校创新发展之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一、加强校校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校支持合作是缩小东西部高校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后起地方高校借力发展、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校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一是积极寻求与武汉大学的对口支持合作。武汉大学作为武汉城市圈高校的领头羊,对我校的支援与帮助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11月18日
2、,武汉大学就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去年7月起,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校积极寻求来自武汉大学的办学支持,于2008年11月26日再度携手,在武汉城市圈率先开展了对口帮建、联合办学工作。两次合作期间,孝感学院在教学、科研、师资和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武汉大学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先后有20余人次到武汉大学作访问学者,有36人次到武汉大学进行单科进修,有10位博士教师、101名硕士教师攻读的是武汉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占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学校先后聘请16名武汉大学教师为我校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有的特聘系主任还多年住校执教。武汉大学每年至少委派
3、有10余人次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包括顾海良校长、李文鑫副校长、伍新木教授等一批领导和学者先后都到孝感学院讲学和指导工作。武大教务部还接纳了我校管理干部挂职锻炼,武大生科院还无偿赠送给我校生科院一批仪器设备。学校在受援工作中着眼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并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虚心求教,积累自身。新一轮受援工作开始后,学校又总结既往经验,提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科技合作、资源共享等工作重点,建立领导互访、院系互动、学者交流、经费保障工作机制,以努力形成学校交流为指导、院系联动为主体、学者交流为基础、任务项目为抓手的受援工作模式。去年协议
4、签订以来,武汉大学对我院对口支持工作进展良好,武汉大学还与我校签订图书馆对口支援等一系列子协议。来自武大宝贵的支持,对于我院2005年“迎评”工作和近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推动,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学校发挥地域优势,进一步学习借鉴省内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寻求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的支持,如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与华农建立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今年4月,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到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
5、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考察,并就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孝感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孝感学院建设成为研究生生源基地等方面与武汉科技大学等校达成了共识。三是加强同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从去年开始,我校积极与多所国外大学达成意向性协议。今年,我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HND合作项目达成一致,经省教育厅批准,已于今年开始招生。总的来讲,校校合作工作促进了我校各方面工作不断走向成熟,有力地推进了我校校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上下逐步牢固树立了质量为本、本科为本、学生为本的意识。学校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
6、式,在18个专业中开办了双学士学位教育,开办文理基地实验教学班,加强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进一步深造的空间。学生中呈现出“获奖率高、考研率高、就业率高”三高的局面,近年来,我校学生代表队一举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2009年有3名同学分别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北赛区)B、C、D类决赛特等奖;本科学生考研上线率进一步提高到15%,有的班级上线过半;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并被评为湖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二、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科技比较优势,分地域、有组织、有针对性
7、地到省、市属企业进行联系,洽谈科技合作,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了以学校分管院长、院系主管院长、科技处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为主体的快捷的产学研网络工作体系。对学校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梳理,针对湖北省首批52个重点产业集群、纳入省科技厅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的企业、湖北省百家农业龙头企业、百家农业企业示范基地、纳入孝感市产业集群的企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需求,有的放矢地对我校有可能作为技术支撑的企业开展调研,找寻结合点和切入点;不定期地举办博士沙龙,为各类不同学科专业的博士、教授提供一个交流、碰撞的场所,交流沟通信息和与企业开展合作的经验。二是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
8、发展框架协议书,并将80%的校内科研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挂钩,开展研究开发。三是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制订了孝感学院横向项目管理办法,对横向项目进行20%的经费配套;同时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鄂政发200833号)文件中“4个70%”的精神。四是加大对科技人员科研工作量考核力度,重视专利、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科研考核与分配挂钩,最大限度的调动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五是要求科技管理部门强化服务理念,有针对性的收集本地区企业需要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及时通报给相应的科技人员,力争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基地层面逐步探索构建可持
9、续发展的学校产学研工作平台,使学校校企合作工作上一个台阶。通过以上措施,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如:学校发挥学科与科技优势,与仙桃市新发塑料制品合作,研发“无碴轨道用钢筋绝缘夹原材料”,并拟组建校企共建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与湖北原创食品合作,开发“糯米酒及蛋白粉新产品”,组建校企共建“生物多糖研发中心”;与湖北华中光电科技合作,就半导体激光器整形问题和玻璃对激光的振动问题开展合作研发,组建校企“半导体激光整形研发中心”;与湖北省拓普聚合体科技合作,就纺纱定色过程中色度精准问题开展研发;承担了武汉美味源糖业“年产2万吨F-55高果葡糖浆”项目工程的生产试车任务。三、加强校地合
10、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校积极寻求校地合作,共同发展。孝感市委、市政府也将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作为提高地方创业创新能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今年4月,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市长梁伟年率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到我校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学校办学情况汇报,研究支持孝感学院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并就建立校地合作、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实现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内容形成了会议纪要,并提出支持孝感学院的发展,使之走在省属同类院校前列的工作目标。7月2日,孝感市人民政府与孝感学院进一步签署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书。根据协议,孝感市政府一是将孝感学院重要发展项目纳入市经济社会
11、发展计划予以支持,同时支持学校在条件适宜时对地方高教资源进行整合。二是对学校基本建设予以支持:以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乙方征用发展用地,实现校园总体规划;对学校基本建设方面的若干收费项目给予减免。三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要求在孝企、事业单位积极与学校共建学科、专业和重点实验室;共建科技项目合作平台,共同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就业基地,积极吸纳、接收学校毕业生。四是积极帮助学校筹措办学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各界人士在学校投资项目,设立各类助教奖学基金;支持学校建立校友联谊会;支持学校与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办学及国际合作办学工作;支持学校对上对外争取教育改革
12、试验等各项优惠政策。五是加强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学校则坚持“立足地方、凸现特色”的治校理念,在人才培养、培训,科技工作,社会服务和地方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为地方服务力度。双方还成立了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开展项目对接活动,并建立跟踪、落实、总结、成果展示制度。目前,孝感市委、市政府帮助学校新征用地182亩,为学校引进人才周转房建设排除了主要障碍,缓解了学校资金运转困难。学校以“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孝文化研究中心”及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初步打造了“村镇规划与设计”和“孝文化研究与建设”两个颇具特色的服务地方品牌。近两年来,先后完成了孝感市域内500个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编
13、制项目和近20项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累计为相关村镇节约经费300余万元,受到广泛欢迎,今年学校受孝感市孝南区规划局、云梦县规划局的委托,再次承担了孝南区145个村、云梦县138个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任务,中国教育报6月19日以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学生到乡镇基地实习孝感学院“小”规划里做“大”文章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在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号召的“孝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中,我校孝文化研究新作迭出,已承办两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又将承办以“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研讨会;学校与地方孝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成人为本,大爱育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知孝、行孝、传孝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爱亲、爱党、爱国”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育“感恩、奉献,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涌现出了生科院刘永生教授、新技术学院学生王婷婷等一批“校园孝星”和张新虎、熊伟两名勇救落水儿童的见义勇为楷模,形成了学校育人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地方起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作用,学校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