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607663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诊脉(网上收集的,没整理).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

2、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

3、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中医学在“四诊”中,明确规定了“望闻问切”的诊断程序,除非神志昏迷 或不能表达症状的患者,都不能仅仅凭着脉象来确定疾病。“切脉”只是对“望、 闻、问”这“三诊”的补充、参考和验证,属于最后一关。况且,切脉的目的, 并不是为了知道症状,而是为了确定罹病的脏腑、经络、性质和程度。至于症状, 哪儿痛、哪儿不好受,属于“问诊”的范围,比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 四问便”岂可用切脉来“猜出”症状?况且,临床上常常出现“症脉不符”、 互相脱离的情况,有时需要“弃脉从症”,有时则需要“弃症从脉”。更有极个 别患者,属于天生的“反关脉”,挠动脉不生在内

4、侧,而生在外侧,就连试脉的 位置都难以寻找,那“症脉不符”就会更加明显,甚至完全没有脉象的参考。所 以,是不能“凭脉断症”的。一个优秀的中医,是要遵守“四诊”口诀的:“望 闻问切,治病要诀,凭脉断症,任嘴胡说!” 可是,到了临床上,几乎所有的中医都要遵守“切脉习俗”。他们为了取信 于患,避开问诊,试图从脉象上、从其他方面获得病人的症状,常常杀费苦心。 于是,望闻问切的那个“问”字,是无法落实的。那“四诊”,也只是搁置在书 本上,作为宣传中医科学的依据。以致,做一辈子中医先生的人,只要他还有良 知,对于这种切脉习俗,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困惑。 诊脉诊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

5、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 ;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脉洪 ,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脉诊的方法有 3种: 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见三部九候)。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

6、也有加上足少阴 (太溪穴)以候肾的。 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马堪温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

7、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源远流长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8、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大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

9、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关于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

10、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

11、展提供了基础。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

12、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日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痛风,脉涩日痹。”)我们知道,脉搏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和肺脏功能之间的关系。临床上不难观察到,由于肺循环和动脉血液缺氧引起心跳节律不齐、脉搏的性状因之改变的情况。第四,关于切脉部位的认识。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侦变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起初,主

13、要是“遍身诊”,就是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内经记述的切脉,主要就是“遍身诊”。“遍身诊”又叫“三部九候”诊。“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这种方法,内经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经、脉经等书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遍身诊”后来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实,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

14、仍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叫脉波,脉波通过动脉管传到周身。脉波的形状随循环系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它反映心脏的情况,也反映动脉管的弹性情况。所以,观察全身各处的脉搏形状,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诊断体征。例如,主要由于主动脉弓等有关动脉发生病变而造戌的“无脉症”,因肢体积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动脉搏减弱或消失。对这样的病人进行“遍身诊”,就可以帮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况。又如对心脏病人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用“遍身诊”也很有意义。第五,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认识,内经说,诊脉要常在清早,这时人的阴气未动,阳气未乱,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脉。又说脉应四时气候而变动;并指出诊脉要注意人

15、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肤的质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况,认为惊恐、忧虑、动静都会使脉发生变化。以后的脉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更加全面。诸如男女长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现代生理学证明。人类心脏的活动(心搏率、心血输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以心血输出量来说,在十分静止的状况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输出量就相当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频率,不但男女有差异,长幼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内,也常因体态的改变、活动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异。可见,古人对和切脉有关因素的观察是很细致的,因为这时分辨正常脉和病脉是很有关系的。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我国古代医家很注意脉诊在临床上的意义,认为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正如内经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处理百病,调理虚实。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是从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的,而这种整体观点又是以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的。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