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60083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

2、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

3、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条件,中国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人均石油储量是印度的4倍,天然气为3。3倍,煤炭为3。5倍,铁矿石为2.8倍,且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印度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耕地资源,2013年印度总耕地面积

4、1.570亿公顷,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则为1.057亿公顷。(三)中国人口条件更具优势中印两国人口众多,2015年中国总人口为13.74亿,印度总人口为13.11亿,分列世界前两位.中国汉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被其他少数民族广泛转用或兼用,民族融合程度高于印度。而印度全国民族多样,印度斯坦族仅占其总人口的一半左右,主要官方语言就有18种,造成了民族间的孤立与分离。从人口素质看,中国2010年识字率达到95.1%,居于世界前列;印度人口识字率仅为69.3.从宗教看,中国是典型的世俗国家,印度独立后虽确立了世俗主义原则,但宗教氛围浓厚,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深刻影响着印度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

5、,阻碍了印度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二、历史发展对比:同为文明古国,先后进行市场化改革(一)中华文明保存较为完整,印度文明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从古代史看,中国相对封闭隔绝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中华文明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并为其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自然地理环境的割裂造成了其历史上的长期分裂,东西方交汇的地理位置更致使其屡遭外族入侵、占领与殖民统治,多种文明的交替统治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语种的环境。(二)公元以来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表现较为一致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印始终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然而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印两国均遭受了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两国经济

6、规模急剧缩小。进入20世纪中期,随着印度和中国先后获得独立,两国经济规模也随之有所回升。(三)独立后中印经济均历经转轨,改革道路各有异同中印在上世纪中期相继独立建国后,两国均建立了以行政管制和内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经济体系。后又先后实施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导向和外向型经济为特征。但两国改革道路仍具差异,一是中国改革起步更早;二是中国改革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印度则是迫于经济危机和外部压力而进行;三是中国改革后经济增速长期领先于印度;四是中国改革以市场化改革下的公私所有制为核心,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第一步,打破了旧的农业生产关系,而印度则以经济自由化为核心,且未能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五是中国以出口

7、导向和引进外资为主要模式,印度则依靠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三、发展现状对比:中国在各方面领先印度10-20年(一)经济发展水平中印经济总量高、人均低。1960-1978年间,中国GDP总量略低于印度.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GDP开始超越印度。2014年中国GDP总量为10.35万亿美元,人均GDP为7590美元,印度GDP总量为2.05万亿美元,人均GDP仅1582美元。(二)经济发展结构1、“印度服务,中国制造。2014年印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7.0%、30.1和53.0%,其中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依赖

8、高投资发展本国制造业,形成一种资本驱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2、印度以消费主导,中国以投资和出口主导。2014年中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0。2%,尽管较其去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仍远远低于同期印度的71.0%.3、中国城镇化水平高于印度.中国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4%上升到2014年的54。4%,印度则由25。5上升到32.4,目前印度农业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三)工业发展水平中国工业规模居世界首位,遥遥领先印度.2014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44176亿美元,居于世界首位,同期印度仅为5738.5亿美元.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0万吨,印度仅为8650万吨;同年中国生产汽车23

9、72.3万辆,印度仅生产384万辆.航天工业方面,2014年中国航天轨道发射次数为16次,印度仅为5次。(四)农业发展水平中印均为农业大国,2013年,印度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000千公顷,而中国为122524千公顷。2013年中国粮食作物总产量达6。02亿吨,而印度粮食作物总产量为2。65亿吨。中国农作物单产高于印度原因来自于:一是化肥的使用,二是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尽管印度农业产量不如中国,但仍通过低价征购大量农产品(000061,股吧)出口创汇,用于进口急需的工业生产设备,为粮食出口国,而中国是粮食进口国。(五)基础设施中国在基础设施上远远领先于印度。公路方面,2014年中国国

10、道和高速公路总里程为29万公里,远高于印度的8万公里,中国的省道为32万公里,是印度的2倍有余;铁路方面,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居世界之首,占世界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的一半左右,而印度尚未建成高铁;航空方面,2014年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量达3。91亿人次,而印度同期仅0。83亿人次;电力方面,2014年中国人均耗电量为4068千瓦时/人,而印度仅681千瓦时/人。(六)金融实力2014年印度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5.8,而中国为7。3,高于印度1.5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国内信贷占GDP的比重为169,而同期印度仅为75%,在世界500强中上榜的55家银行中,中资银行占据11席,而印度仅有印度

11、国家银行一家上榜.中国的国际储备(包括黄金)居世界之首,2014年末达3.9万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国际储备为3251亿美元。国际收支上,中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印度经常账户持续逆差,2013年中国FDI净流入额占GDP比重达3.67%,而同期印度仅为1。51%。(七)财政实力2014年中国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22%和18,低于同期印度的27%和20的水平.2014年中国财政赤字率为2。1%,印度财政赤字率达4。0%.债务率上,2014年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约占GDP的39。2,同期印度达45.8.(八)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印空气质量均较差,2013年中国年均PM2.5浓度达到54。36微克

12、/立方米,印度则为46。68微克/立方米.中国碳排放量高于印度,2014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723千克,而同期印度仅为1806千克。中国能源消耗量高于印度,2012年中国单位GDP能耗194.5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印度则为128.3千克石油当量/千美元。(九)教育与医疗印度在基础教育水平上与中国差距较大。中国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均略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15岁以上识字率达到95.4,而印度仅为69.3。中国基础医疗水平远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57%,印度仅为3.97。从医疗条件来看,2014年中国每万人病床数达到49张,对比印度每万人仅拥有7张病

13、床;中国每万人医师数量为21人,而印度仅为7人。(十)劳动力印度人口结构年轻,中国人口老龄化。2014年,中国和印度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是17.2和29。2,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是73。6和65.3,65岁以上(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是9.2和5。5%。印度劳动参与率较低,2013年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1。3%,显著高于印度同期的54。2。(十一)知识经济与创新中国的科研投入、产出均远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R&D为1908亿美元,而印度RD仅为153亿元;中国人均R&D为141美元,而印度仅为12美元;2012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2.01,印度更低至0。

14、82;2013年中国每万人研究人员(全时当量)25。9人,而印度仅为3.6人;2014年中国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1。29份,而印度仅为0.03份。四、印度在上一轮中印较量上落后的原因(一)印度经济改革起步晚于中国13年。2014年印度的GDP规模约相当于中国2001年的水平,其差距也刚好是13年。(二)计划生育的失败及人口过快增长。快速膨胀的人口使印度的经济增长对提升人均福利的带动作用大打折扣,使印度长期难以走出“贫困导致多生育,继而再导致贫困”的陷阱。(三)错失发展制造业并融入全球化产业链的良机。印度跳过制造业发展与其经济基础不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产业链的脱节,发展高端第三产业

15、的战略与印度充沛但素质偏低的劳动力结构不匹配,并错过了承接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良机。(四)印度有比中国更为严重的二元经济问题。一是人力资源的断层,表现在精英阶层与2.5亿贫困人口之间;二是产业的断层,表现在高端服务业与落后的农业和制造业之间;三是地域断层,表现在发达城市与广大偏远农村之间;四是基础服务的断层,表现在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和高端医疗服务与落后的基础教育、基础医疗之间。(五)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印度独立后一直采用政府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和管理,但十分低效。土地和资金是在印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难点。(六)基层腐败问题严重阻碍经济向私有化方向转轨。与中国政府面临的腐败问题不同,印度腐败模式为“金字塔型”,即基层腐败相当严重,中小企业主几乎在各个经营环节中都要行贿。五、新任印度总理莫迪的改革核心(一)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促进包括交通、煤矿、电子、化工、食品加工等25个领域的制造业发展.(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了类似中国广东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打造工业园,作为推动“印度制造”支持战略。(三)加大开放,鼓励外国投资.充分发挥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