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练习06种群和群落(陆德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练习06种群和群落(陆德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海中高二生物(选修)综合练习(种群和群落)编者:陆德平一、单选题1(2007年高考全国卷)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2(2007年高考宁夏卷)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3(2007年高考北京卷)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
2、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4(2007年高考北京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5(2008年高考全国卷)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
3、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6(2009年高考全国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7(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
4、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8(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9(2009年高考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
5、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10(2009年高考山东卷)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
6、体间竞争最剧烈11(2009年高考上海卷)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12(2009年高考海南卷)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竞争13(2010年高考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
7、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4(2010年高考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
8、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15(2010年高考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物种数量 年数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16(2010年高考山东卷)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17(10天
9、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10080平均种数(种树/平米)2018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2000900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25.049.178.0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18(2010年高考安徽卷)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
10、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55100151204202110样本252300231304102212样本344200201503902011乙类群样本13340124001025111522样本23560104101230142721样本333501835011251216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二、多选题19(2009年高考江
11、苏卷)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20研究
12、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趋光法或者趋热法收集小动物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XX”21属于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因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表现为A相互抑制 B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居劣势 C相互捕食 D一方占优势,另一方灭亡22如右图中曲线1和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1竞争过物种2: A温度在t1以下 B温度在t1t2范围内 C温度在t2以上 D温度变化幅度很大23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24在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发展期到成熟期群落演替的趋势较为明显。下列四项趋势中,正确的是 选项生态特征发展期成熟期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C抵抗力稳定性弱强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三、简答题25(2008年高考山东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 曲线。(2)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