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59898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者走基层文化乡的年味【记者出镜】114记者出镜:大家好,我现在在银达镇六分村。快过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的农民都在干些啥,现在我们就到丁彩英家去看看。【现场同期声】084:记者:快过年了,我们到你们家来看看。083:记者:我看你在忙着擦玻璃。丁彩英老公:过年了,把玻璃擦一下。【解说词】虽然离过年还有十天,但是在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农民们早早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现场同期声】089:记者:现在家里几口人?丁彩英老公:六口人,老人也在。记者:其他人我没看到,你媳妇在干吗?丁彩英老公:媳妇在做馍。记者:在厨房做馍馍。【解说词】丁彩英家的这套房子是2007年修的,总共花了10万块钱。【现场同期声】

2、091:丁彩英老公:这个窗子干净了,可以了,我带你看我媳妇馍做的怎么样了?094:记者:大姐你好。丁彩英:你好。记者:过年了到你们家来看看。你现在做的这个是什么?丁彩英:麻花。【炸麻花全过程同期】【现场同期声】101:记者:这个麻花放在锅里炸多长时间?丁彩英:大概两分钟。记者:你专门看时间,还是看这个颜色?丁彩英:看麻花的颜色。记者:像这种还需要多长时间?丁彩英:这种就可以了。【解说词】在银达镇,过年前家家都要炸麻花。过年期间,麻花是招待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丁彩英接电话同期】105:丁彩英接电话:你好,我这会子炸馍馍着呢,馍馍炸完,我到温室看一下就过去了,人到齐了吗?行,我马上就过去

3、了。【解说词】丁彩英是六分村妇女主任,今年她们村的社火表演就是由她组织的。今天,村上的社火要组织一次排练。村支书早早就把电话打过来了。【现场同期声】109丁彩英:我就抓紧把馍馍做完还要到温室去看看,温室上育苗着呢,叫我们老公把车开上,把你也拉上到我们温室去看看。(特写)【出门上车镜头】【车上同期声】116车上:记者:你这个车是什么时候买的?还挺新的吗?丁彩英:2010年12月份。记者:买这个车花了多少钱?丁彩英:三万六千多块钱?记者:包括挂牌?丁彩英:包括挂牌就四万多了。记者:你们队里面多少户?买车的多吗?丁彩英:我们队里面四十多户,买车的有二十多户。【记者和丁彩英一块下车】【记者出镜】001

4、记者出镜:马上就要过年了,银达镇的农民在准备年货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家的温室大棚。我现在就在银达镇六分村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小区。丁彩英她家的两个大棚刚刚在前两天买完第一茬甜瓜,现在她又忙活着第二茬的育苗,近期就准备移栽。【下车进温棚同期】【解说词】银达镇六分村的非耕地日光温室小区是2011年9月建成的。丁彩英家的两个棚总共是一亩地。第一茬种的都是甜瓜,已经卖完了。第二茬准备种一棚茄子和一棚辣椒。苗已经育好了,在有二十天就可以移栽了。【记者和丁彩英一起给育苗浇水】【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农民 丁彩英同期声】011丁彩英采访:一年一个棚能种两茬,一个棚收入2万,两个棚4万元钱。我还种十几亩地一年收入3万多

5、4万块钱,连温室加起来,一年收入六七万。【肃州区银达镇六分村党总支书记 孙福存同期声】139:六分村书记 孙福存同期声:目前,我们全村日光温室面积达到500亩,有300户农民在经营温室,。每个棚的收入在15000到20000元,确实日光温室产业在我们六分村的一个主导产业。【解说词】近年来,银达镇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坚持把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从2009年开始,利用六分村滩大、地广、群众积极性高这一优势,累计打建日光温室406座,面积达到610亩,并逐渐形成沿怀中村和六分为村主的3000亩温室产业园。在银达镇,有的农民像丁彩英一样

6、在忙碌和充实中过年。有的农民则准备惬意的享受一下生活。像浦上沟村的王玉霞刚搬进新楼房,就想着过年的时候把亲朋好友都叫过来聚一聚。【记者出镜】060记者出镜:今年过年银达镇浦上沟村的农民与以往不一样了,他们从农家院搬到了干净敞亮的新楼房。我现在就来到了银达镇浦上沟村的津浦新村小区,这里的环境和设施和城里面的没什么两样。【记者进门同期】【解说词】王玉霞是2011年11月份搬过来的。现在,她们家夏天干农活的时候住在平房,冬天农闲时住在楼房。【肃州区银达镇浦上沟村农民 王玉霞同期声】052浦上沟村农民王玉霞同期声:在平房冬天就是架炉子,喂炕,反正一出门就冷的很。平房里心情反正也不是太好,到楼房上环境好

7、了,人的心情也就好了,闲了就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方便的很,水都是自来水,太阳能里面的水一开就是热水。该买的买一些,在收拾收拾,亲戚朋友来了到一块,房子也大了。【解说词】在金浦新村小区像王玉霞一样的农民有136户,占到浦上沟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肃州区银达镇浦上沟村农民 王玉霞同期声】053浦上沟村农民王玉霞同期声:地里面种了十亩地玉米,玉米买了一万五,留了两亩地喂羊的,再剩下的买了一万五,制种辣子买了一万多,整个地上今年能收入五万块钱,和老公打工总共有七万块钱。楼房已经住上了,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把儿子供出来,完了再想着买个车。【解说词】在银达镇不光是浦上沟村新建了居民小区,佘新

8、村和拐坝桥也在2011年相继建成了居民小区。(推出片头)【记者出镜】138:(记者出镜)过年期间,酒泉社火表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而在酒泉的社火文化中,银达镇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丁彩英刚从温棚出来,又忙活着组织社火排练。【解说词】银达镇是出了名的“文化之乡”。在过年期间,基本上每家都有人跳社会,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等丁彩霞来到村委会时,练社火的人都到齐了,就等她了。【现场同期】121交化妆品:丁彩英:这是我买来的油彩,这个是红色,这个是白色,这个是黑色,你看再需要点什么?【练社火同期】【解说词】明天,银达镇要对各村的社火排练进行观摩,今天大家练的格外认真。【练社火同期】【解说词】就在六分村

9、热火朝天练社火的同时,佘新村也在忙着排练秧歌。【练秧歌同期】【解说词】今年,70岁的张志诚,是银达镇的老文化人了,他今天也来到了排练秧歌的现场。【现场同期】032:书记:像他,他的儿媳妇,姑娘基本上都在这个社会队呢。张志诚儿子,姑娘,儿媳妇每年都参加着呢。张志诚:这是我的姑娘,这是我的儿媳妇。【张志诚儿媳妇同期声】033:张志诚儿媳妇张彩萍:十多年了,98年就开始。【张志诚女儿同期声】033:张志诚儿女儿:我参加这个时间长了,当姑娘的时候就跟上跳着呢,今年46。自己就是学的快些吧,今年这个道具比较喜庆。村上在外面定做的。现在48个人,有五六个队形,花样,有上四十八九的呢。【张志诚和记者看照片场

10、景】【解说词】张志诚一家是典型的文化之家,张志诚的女儿在没出嫁之前就跟着张志诚学过唱戏。042:(和主持人一块看照片同期)张志诚:大概就是16岁,我带着呢,当时我在业余剧团还是负责人,我培养她,到81年她能演些节目,我是指导。我唱的包公,我们姑娘唱秦香莲,她还是唱的很不错,慈母泪,她装着一个有病的娃娃,培养的可以了。【解说词】1961年,21岁的张志诚参加了佘新村的宣传队,开始了他的文化人生。【肃州区银达镇农民 张志诚同期声】到七十年代就演现代戏,古装戏,十几部大戏,三天三晚上不重戏。【解说词】1981年,农村实行大包干,剧团解散了。张志诚就办起了自乐班,成员主要都是自己家的人。【肃州区银达镇

11、农民 张志诚同期声】我们家以我的姑娘、儿子、我的弟兄拉二胡,家里面唱一唱,跳一跳,以我为主,拉一拉唱唱一唱,业余剧团变成了自乐班。我们家成员,三十多个人参加自乐班,这里面有孙子,儿子、媳妇子、姑娘三十多人,【解说词】2011年,张志诚被肃州区文化局授予“文化能人” 称号。张志诚仅是银达镇文化传承中的一员,还有更多银达人在继承和发扬“银达文化”。银达人“爱文化,学文化”的传统,早在57年前,就受到过毛主席的表扬。1955年,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上报后,毛主席亲自在这篇文章上写下了指导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的按语。201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又到银达镇视察文化工作,这既是对银达人的鼓励,也是对银达人的鞭策。目前,银达镇的文化活动已由被动接受型转向主动参与型,全镇建起了5个农民业余艺术团,1个农民体育协会,38个群众自乐班,14个歌舞班,14支社火队,82个农民文艺演出小组,136个家庭演唱队,发展各种文化户3210多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42.5%。 从学文化到用文化,文化改变了银达乡村的风貌,文化在银达催生出文明之花、结出了富裕之果。【结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