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59793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中做教案可以用到的材料第一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

2、”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

3、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

4、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

5、,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6、,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

7、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第二要求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的描写叫“借景抒情”。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多数不得要领。这时候,教师点拨:抒情方式大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手法。前者即“直抒胸臆”,后者又有“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下面举个例子,请同学们辨析:王君考中北大,虽在意料之中,仍然喜悦难禁。他想找朋友分享这份快乐,又担心人们讥笑。于是,他应该:A,直接柔情;B,间接抒情。同学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8、:“间接抒情”接下来,对于“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同学们有点难以把握。教师也举例子进行点拨:王君刚得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急于告诉朋友,出得门来,看见清晨的树叶上还挂着一串露珠,在阳光的映衬下,闪发着七彩光芒!他对朋友说:人生就像这露珠一样,丰富多彩、光芒万丈!李君急着上班,可路上严重塞车。打听一下,方知前面出了车祸,不经意间,又得知一五十五岁的老妇头部撞裂,脑浆四迸。他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条路上,也是这个时间,自己的母亲也是五十五岁,也是因车祸而丧生。于是不知不觉流下了清泪 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前则是借景抒情;后者是触景生情。主要区别在于: “触景生情”是“景”在前而“情”在后, 散文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散文实景淡月下朦胧模糊的荷塘景色。虚景作者渴望自由的主观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