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所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
2、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课前预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学习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几个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一
3、)通过预习提示,让学生主动获取本节课要求的知识,并在老师的组织下得到内化 (二)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先交流预习收获,在进行展示释疑,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然后在进行巩固拓展,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观察发现,然后通过学生积极讨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后总结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再无其它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五、最后在精选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 六、全课小结:这节课,
4、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教材分析 1、本部分内容实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与整数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和讲解上都注意联系整数运算,一边是学生把整数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 、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编排的特点。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
5、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它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以整数,这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小数,则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乘法意义上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积里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在整数乘法积随因数的变化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似。唯一不同
6、的是要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例题的讲解来掌握其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2、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以练习为主; 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扩大()倍是24;72缩小( )倍是7、;5、2扩大( )倍是524;72缩小( )倍是.72; 0.6扩大( )倍是56;5320缩小( )倍是5.32;2、下面各数,把小数点去掉,各扩大了多少倍? 6.3 3. .9 .50.008 、下面各数,缩小1倍,10倍,1000倍后各是多少? 4 8 634 500
7、3090 、说出15,20815各表示什么意义?并用竖式计算。(二)、新授 1、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小数乘法(板书) 、出示复习题,师生共同观察讨论 ()算出积填在空格里 ()观察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关系 从左到右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有没有变化?分别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右到左观察比较,提问:两个因数又起了什么变化?积又起了什么变化? 从而引发学生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000倍 、教学例1 花布每米1.50元,求买5米要用多少元?该怎样列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根据题列
8、式 用加法计算:1.+1+1.5+15+.5 提问:这几个加数有什么特点?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计算吗?怎样列式? 用乘法计算:.55 提问:1.55表示意思?(5个1.5)也可以表示什么?(.5的倍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3)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小数乘法中含有小数位,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采用什么方法呢?指导学生看书,讲解解题思路 .5扩大10倍5 55 7.5缩小0倍 7 .5里有一位小数,先把1.扩大10倍变成1,把15乘以得7,求得的积比原来要求的积扩大了10倍,根据是前面所复习的
9、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为了使原来的积不变,必须把75缩小0倍,即把积里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样乘得的积就应有一位小数。 共同小结: 为什么要把15扩大0倍?(把小数转化成整数)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使原来的积不变)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步骤怎样?(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点上小数点) 指出:实际计算时,不必写出思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边说边填.() 8 ( ) 7 7 3 () ()( ) ( ) 2、直接说出积是多少 3.2 5、4 .56、72、1.2 6 9 5 得出:一位小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也整数乘法相同,只
10、是乘得的积是一位小数。、试算“做一做”提问:你会做吗?学生计算后继续提问:你是怎样算的?第一个乘数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第一个乘数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总结出计算方法: 小数乘以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看第一个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
11、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
12、形为基础来计算的 2、对学生的分析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困惑点: 学
13、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1)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4)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
14、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 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2)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导出公式。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3、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学生试做。 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