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591148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方形教学设计 (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模板课题:正方形教学设计科目:初中数学教学对象:初二3班课时:1课时提供者:王志鹏单位:于都县水头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正方形在小学学生已经接触过。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等有关知识及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和证明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证明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概括,充分体现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

2、方形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从属关系,同时又是高中阶段继续学习正方体、正六面体必备的知识。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正方形性质以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的关系。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证明的方法。3、渗透从一般到特殊,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

3、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2、培养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我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师,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求知欲、表现欲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该班的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说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培养。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

4、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图形的意义、性质及其应用。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感知正方形,引入课题;通过观赏一室内装饰图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唤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和联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新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意义、性质;最后应用正方形的意义和性质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得以掌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

5、间的内在联系及正方形的性质和应用。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步:课堂引入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学生动手操作

6、。通过动手操作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归纳、总结正方形的性质: 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还是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这些图形性质的综合,引导学生从角、边、对角线上归纳总结。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学生回顾完成。图文并茂加上老师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正方形

7、与菱形和矩形的关系第二步:应用举例:例1(教材P111的例4)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 ACBD,AO=CO=BO=DO(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 ABO BCOCDODAO 例2 (补充)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的交点为O,E是OB上的一点,DGAE于G,DG交OA于F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

8、F,只需证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故结论可得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又 DGAE, EAO+AEO=EDG+AEO=90 EAO=FDO AEO DFO OE=OF例3:已知:分别延长等腰直角三角形OAB的两条直角边AO和BO ,使AO=OC,BO=O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完成让学生感受到正方形的性质的运用第三步:、随堂练习1正方形的四条边

9、_ _,四个角_ _,两条对角线_ _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第四步:课后反思:1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求证:EAAF2已知:如图,ABC中,C=90,CD平分ACB,DEB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第五步:反馈归纳 (1)正方形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10、的平行四边形;(2)正方形是怎样的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3)正方形是怎样的菱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4)明确四者之间的关系!(5)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方法1(6)判定一个矩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方法2;(7)判定一个菱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方法3;(8)小结:判定正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知识再现: 对边平行 边 四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角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 互相垂直 对角线 互相平分 平分一组对角学生回顾通过总结提升知识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

11、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学生姓名评价日期评价项目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优良中差优良中差优良中差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态度知识掌握综合评价寄语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正方形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组织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同时,借助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得到了很

12、好的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进;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予以肯定鼓励;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通过布置选做题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数学教学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得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在展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数学思维的教学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结论性知识的同时获得大量的过程性知识。同时,让学生经历对数学知识归纳总结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突出知识的纵横特点;展示思维的“形”美“神”奇;体现数学的学用结合;重视学法的潜移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