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588243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18079内容提要:本文从“校本课程的概念及特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及“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探讨,目的是:一方面使自己在各方面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想呼吁广大同仁的积极参与,实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概念及特点 关键 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各国为了抢占科技的至高点,加大了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当代教育表现出一个新的特征“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标

2、志着教育改革应该,甚至已经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头。 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一本国家通编教材,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给全国课程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在这种形势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将应运而生。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向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挑战,必将引发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彻底改

3、革。下文所谈的几个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校本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在保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根据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求,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开发的第三级课程。 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规划、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

4、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在本文中是就校本课程的第二层含义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校本课程的特点 (1)校本课程应具有选择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还是在兴趣、心理特征和人生经验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可是,长期以来,由于课程的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许多学生感觉到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大多都很难引起自己的兴趣,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课

5、堂又触及不到,其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应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发展。 因此,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为了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教育应把考虑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放在课程改革的首位,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2) 校本课程应具有鲜明的个性 国家课程无法考虑和适应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情境与需要,校本

6、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学校环境的条件与特色、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以及社区的特色和资源,改进学校课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个学校由于办学资源、办学历史及人文地理环境等不同,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那么,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校本课程理应发挥起其重要作用。校本课程一方面应是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办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桥梁和手段。因此,校本课程既要服从于全国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又要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校本课程应有利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具有鲜明的个性。 (3) 校本课程应具有探究性

7、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校本课程在内容的编写上应给学生思考留有较大的余地。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因为,否则一个相应的具有知识内容的教学将不可能,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是指供学生探讨和思考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启发学生,同时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 校本课

8、程应具有较好的生成性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学校的内外环境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特别是教师、学生及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而国家课程只有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才能做出相应的变革,那么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要,更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一任务就势必有校本课程来承担,这也决定着校本课程要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要有极强的生成性,来不断适应社会和学校变化的需要。这一切都决定着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开发模式应有着极大的不同。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研究开发实验推广”的自上而下的直线性开发模式,这一模式开发时间较长,它是国家教育长期发展的需要,带有较大的稳定性。而校本课程应采取“实践开发反思

9、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这一模式可以随着国家和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目标的调整,及时地调整课程的目标及内容。更何况教师和学生这一群体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校本课程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发课程,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反思,及时地对原课程进行调整。这样,校本课程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地教育需要,就应该具有极大地生成功能。这也是校本课程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它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关键。 二、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美国学者库姆斯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必须“关注正在变化着的人的信念”,指出“以人为对象的机构的改变,是以一种与人的改变相同的方式进行的:是随着个体的信念、感情、态

10、度、价值和目的逐渐形成,一步步慢慢进行的。”“教育改革必须关注如何改变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信念体系,而不是关注诸如信息、装置和方法之类的外部事物。 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的信念。不管一种改革的策略如何有前途,如果这种策略没有与教师个人的信念体系相结合,那它是不可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影响行为的”。可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那种只知道围着课本转的教书匠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观念能否迅速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新课改的成败。教师的角色和课程观将发生根本的变化。 (1)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11、 过去,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教参及统一的评价标准,他们只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参的代言人。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手脚被严重地束缚住,“带着镣铐跳舞”,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既是校本课程的执行者,更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应该具有开放的、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应该及时、彻底更新教育观念。只有当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而不是课程改革被动的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我们的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 教师是

12、重要的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有人认为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明白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课程资源就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果从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来分,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而场地、设施、媒介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从上文中得出,新的课程观强调,尽管教材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

13、地位正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其相反的是,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重要性已逐渐显露出来。作为教师,不仅其学业水平对学生构成影响,而且其情感、人格等也对学生构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的素质和智慧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且,其本身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而且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 合作成为教师生存的基本技能 新时期的教师既是课程的施教者,又是课程的管理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既要面向学生,又要面向社会。

14、“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教师靠着一本书,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就能搞好教学的时代已经结束,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必须投入到社会中去,从社会中去挖掘课程资源。而要想把这一工作做好,教师就要具备“合作”这一基本技能。教师既要和学生合作,又要和家长合作,也要和社会上其他人合作,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意识,是时代对新时期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 开展社会调查,适应时代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就必须广泛开展对社会的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并加以深入地研究,以便

15、确定当前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找到坚实的依据。 (2)教师对学生需求的研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呈现出各自的特性。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以来,当今的学校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的影响。他们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并且认为通过纸笔就可以简单的将其智力水平测验出来。但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的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五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行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加德纳认为上述七种智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智力结构。再加上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呈现出各自的特性。而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从事校本教材的编写前,必须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做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学生的状况有个全面的把握,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找出本校学生的共性及个性差异,这样才能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3)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校本课程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