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四课 绿.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587931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第四课 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第四课 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第四课 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第四课 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第四课 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第四课 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第四课 绿.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案授课教师:董洁授课班级:09高职空乘(2)课 型:高职语文授课形式:讲 授授课日期:20109月23日 1、2节课 时:2授课章节名 称(第三册) 四 绿 朱自清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梅雨潭的“绿”的写法。2、 了解本文采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写景的特点。3、 了解本文恰当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教学重点1、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描写梅雨潭的“绿”的写法。2、 了解本文采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写景的特点。3、了解本文恰当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外作业熟读课文练习册P9 5-16课本P22 二,P26 二 (作业本

2、)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四 绿朱自清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长诗毁灭,诗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生命的价值七毛钱 二、生词 三、文章分析由远而近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课 堂 教 学 安 排 一、导语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发言)“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 “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思考)至此,引出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

3、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长诗毁灭,诗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生命的价值七毛钱。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1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

4、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三、时代背景介绍绿,是朱自清一组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二篇,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

5、”、“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四、熟悉课文1、听课文录音2、练习册P9 课前预习,文中词语五、思考问题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4、这篇散文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学生精读,讨论并归纳:1、 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

6、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

7、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

8、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9、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

10、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六、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比喻。(体会其妙处,引导学生吟诵、涵咏、品味意境。) 接着作者又使用什么方法写绿?比较。作者笔下的绿与其它地方的绿相比有什么特点?“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下面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绿? 联想拟人。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漂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

11、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毛泽东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那么,大家能否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生们热烈讨论:语言文字不能直接表现色彩、线条、形体,须借助读者的联想、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等,便成了作家摹色状形的得力手法。 语言:博喻 梅雨亭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被扯散的布 水花 白梅、杨花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少妇的裙 (涟漪)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小姑娘 (可爱)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比较映衬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七、课文小结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