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585287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题预测练四生态环境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大题预料练 四生态环境45分钟,100分。1.(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渠道是,流入某一养分级的能量除未被捕食的外,一部分通过散失,一部分成为而不能进入下一养分级。(3)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养蚕,蚕粪养鱼,塘泥肥桑。其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动身,通过能量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益。(4)草原在遭到严峻火灾或过度放牧后,复原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干脆价值较(“大”或“小”)。【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2固定为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

2、物;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2、水等);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只能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从一个养分级流向下一个养分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淌的过程中是逐级削减的,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成为排出物、残枝败叶或残骸不能进入下一个养分级。(3)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就是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益。(4)草原在遭到严峻火灾或过度放牧后,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骤减,在复原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渐渐增加直至稳定;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整功能的是间接价值,

3、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好用意义的,以与有旅游欣赏、科学探讨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好用意义的价值是干脆价值,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相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干脆价值。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食物链(网)呼吸作用(热能)排出物、残枝败叶或残骸(3)多级(4)增加(先增加后稳定)小2.(10分)某湖泊中生活着鱼类、青虾、水蚤和水生植物等生物。其中,肉食性鱼类以青虾为食,青虾以水蚤和水生植物为食,水蚤以水生植物为食,分析回答:(1)湖泊中不同种类的鱼不属于同一物种的缘由是它们之间存在。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其意义是。(2)若青虾被大量捕捞,短期内将干脆造成肉食性鱼类

4、的种群密度(填“上升”“下降”或“不变”)。(3)水生植物在该湖泊的碳循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4)若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该湖泊中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生物是。【解析】(1)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探讨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空间和食物等环境资源的实力。(2)肉食性鱼类以青虾为食,若青虾数量急剧削减,则会造成肉食性鱼类种群密度下降。(3)水生植物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2等无机物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4)若水体受到重金属污

5、染,则重金属将在最高养分级的生物中积累最多,故肉食性鱼类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答案:(1)生殖隔离提高群落利用空间和食物等环境资源的实力(2)下降(3)通过光合作用将2等无机物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4)肉食性鱼类3.(10分)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某探讨性学习小组探究培育液中小球藻种群数量的改变,以下是该试验的记录表(部分)。时间培育液中小球藻数量/106个1试验期间室温/起始0.91191323.2181833.9281845.431553.7831464.3141675.261017(1)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2)可否用数学式0t表示该试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状况?,理

6、由是。(3)前4天,培育瓶的颜色改变是。第56天,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请指出一项可能缘由。【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1)题干关键信息: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2)“J”型增长是志向状态的,试验条件下的增长均为“S”型。(3)小球藻数量改变的缘由可分析试验期间温度改变对小球藻生命活动的影响。【解析】(1)由于小球藻形态较小,摇匀后在培育液中可以看作匀称分布,因此可以采纳抽样检测法对其进行计数处理。(2)数学式0t描述的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呈“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由于小球藻的培育不符合“J”型增长的条件,种群不呈“J”型增长,因此不能用该数学式来表

7、示该试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状况。(3)由表可得前4天小球藻的数量不断增多,由于小球藻自身颜色影响,培育瓶的绿色渐渐加深。第56天时环境温度下降,小球藻内酶活性降低,代谢受到影响,增殖放慢,导致种群数量发生波动,最终温度复原,种群数量复原正常。答案:(1)抽样检测法(2)不能该试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或该试验中小球藻种群增长倍数不固定)(3)绿色渐渐加深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4.(10分)回答下列与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为渔业捕捞供应依据,捕鱼时还可以通过限制网眼的大小,获得体型较大的鱼,以提高经济效益,并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2)将单位时

8、间内该鱼塘生态系统各个养分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按养分级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发觉并不能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这是因为。(3)假如养殖户向鱼塘中投放了过多的饵料,残余饵料会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的作用加强,水体溶氧量(填“降低”或“上升”),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维持鱼群的种群数量增长,需保持各种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由题干可知,该生态系统为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不等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投放的饵料,因此单位时间内该鱼

9、塘生态系统各个养分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按养分级由低到高绘制成图,不能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3)残余饵料沉到水底,导致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加,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数量增加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增多,水体溶氧量降低,鱼类大量死亡,水质恶化,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肯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快速丢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复原的程度。答案:(1)种群密度增长型(2)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主要来自饵料(3)分解降低自我调整实力5.(10分)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喜爱在夜间活动,属于食肉类动物,但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小型犬浣熊的数量多达数千只,目前还不属于面临绝种的动

10、物,但这并不代表该动物就没有受到任何威逼,因为估计已有42%的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被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下图是与小型犬浣熊有关的曲线。分析回答:(1)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至少占有个养分级。(2)若a时人类起先逐步将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b时人类起先退耕还林,撤离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则曲线可以表示小型犬浣熊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改变。c时对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须要运用法。(3)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种群在时期处于增长阶段;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死亡率与诞生率的差值,则种群密度在时最大。【解析】(1)小型犬浣熊属于食肉类动

11、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从题中信息可知,小型犬浣熊的食物来源至少有三个(类):动物、无花果和植物花粉,当食用无花果和植物花粉时,处于其次养分级,食用的动物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所以小型犬浣熊至少占有两个养分级。(2)若a时人类起先逐步将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或人类居住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ab时期,此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会简洁化,反抗力稳定性在渐渐减小,复原力稳定性渐渐增加;b时人类起先退耕还林,撤离小型犬浣熊的栖息地,因此bc时期,此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困难化,反抗力稳定性在渐渐增加,复原力稳定性则渐渐削减,因此该曲线可以表示此生态系统复原力稳定性的改变。对小

12、型犬浣熊这类体型较大、活动实力较强的动物,须要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3)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只要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故种群在ac时期处于增长阶段;若该曲线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死亡率与诞生率的差值,则从a时之后,死亡率始终大于诞生率,种群密度始终在削减,所以,种群密度在a时是最大的。答案:(1)消费者两(2)复原力标记重捕(3)aca6.(13分)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匀称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

13、息地中的试验地块上(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对各试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A试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B试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C试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1)混合种植后,A试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填种群的特征)不同。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料几年内B试验地块三个种群的数量改变趋势是。(2)在试验结束的若干年后,A试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C试验地块演替趋势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结构都向困难化发展。(3)每年输入丙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丙等生

14、命活动。此过程是C、H、O、N、P、S等元素在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解析】(1)种群特征包括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因此A试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诞生率不同。在B试验地块中,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则B试验地块比较适合乙植物生长,因此在将来几年,乙的数量渐渐增加,甲和丙的数量渐渐削减。(2)A试验地块中,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则该环境适合甲种子生长,而甲种子是分布于高山草原的,则A试验地块演替的结果是形成高山草原;C试验地块: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即对三种种子都是相宜的,则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养分结构都向

15、困难化发展。(3)丙是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则每年输入丙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此过程是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过程的一部分。答案:(1)诞生率乙的数量渐渐增加,甲和丙的数量渐渐削减(2)高山草原养分(3)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7.(10分)某科学家在一呈带状分布的荒岛上发觉了一种密集分布的乔木A。岛上的一种蜗牛取食乔木A的落叶,一种猕猴喜爱取食该乔木的嫩叶,但嫩叶中的一种苦涩物质使猕猴不能一次过多取食。在种群密度的调查中,获得了下表数据,并依据其年龄组成得知目前种群较稳定。依据上述信息与有关学问回答下列问题:样方编号123456乔木A株数254436(1)调查乔木A的种群密度,最佳的取样方法应是,依据上表数据,乔木A的种群密度约为株/样方(保留一位小数)。下列样方大小的设置,最佳的应是。A.1m2B.100m2C.10 000m2(2)依据题干信息,该群落中的蜗牛与猕猴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现象。乔木A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