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580707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博物馆导游词.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博物馆导游词泉州博物馆导游词【篇一:泉州概略导游词】泉州概略导游词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海疆面积11360平方千米,人口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假名城,中国优异旅行城市,古代“丝绸之路”起点,也是全国有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齐集地,当前散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域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多万人,港澳同胞万多人,长久以来,泉州的广大国异同乡和台胞爱国爱乡,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泉州历史悠长,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期间就有人类在今生息繁衍,东晋期间,因为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晋人南迁入境,开始了泉州的

2、大规模开发,泉州现有人口大多数属中原晋人后代,泉州的母亲河遂被称为“晋江”。泉州建市最早是在公元年,是一座千年古邑,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改革,泉州的建置不停演变,当前隶属福建省,下辖4区3市5县,此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量民族占1.8%,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一般话。泉州的天气也特别合适居住,属亚热带海洋性季民风候,年均匀气温1820,终年暖和润湿,四时如春,有一首诗道:“四时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了泉州天气暖和宜人的特点。泉州的得名还有一个典故,听说是因为城北的清源山上有一孔甘泉(俗称虎乳泉),所以山称泉山,州称泉州。此外,泉州古时还有好多别称,比如:因

3、古城形似鲤鱼,故称“鲤城”;又因四时常温,得名“温陵”;五代时,此地曾环城遍植刺桐树,遂称“刺桐城”。泉州的“刺桐港”从唐朝到元代,向来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这些优雅的别称,跟着泉州国外交通的发达而声蜚国外,时到现在日这些名称仍旧为大家所熟习。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宣告的24个历史文假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沉,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名,这点在清源山上表现的尤其突出,包括世界各大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形成了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特点。别的,泉州作 / 为历史文假名城,文化遗产、名胜遗迹星罗云布,拥有各级要点

4、文物保护单位七百多处,此中国家级20处。此中级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独一的摩尼佛像雕琢,中国最大的老君石雕坐像,千年古庙开元寺及东西塔、民族英豪郑成功史迹,中国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以及将惠东风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等。所以而享有“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的美名。而且保存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等全国特点剧种。提及提线木偶,在08年的欧云辉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节目正式我们福建籍提线木偶大师的出色演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和中国南音已列为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到达泉州就不得不提一

5、下这边的名产,此中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为泉州三宝,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有名遐迩,是馈送亲友好友的上乘礼物,远销国内外。泉州被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是中公民营最发达的地域,素有中公民营之都美名。泉州人民立足实质,奋力打造特点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饰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点经济的形成并有名国内外,全市全部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队列。2003年,县

6、域经济获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当选全国百强县(市)。泉州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标新立异的风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以致国际性的旅行胜地,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旅客。【篇二:福建泉州国外交通史博物馆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各位观光泉州国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国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独一以国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59年创立,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国外交通史陈设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风俗文化陈设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在“泉州国外交通史陈设馆”,我们将从大量的宝贵文物和模型中去认识古代泉

7、州、认识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沟通中,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私商贸易快速兴起。大量移民流向国外,泉州所以成了一个有名的侨乡。此刻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疆域。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含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构成了这个有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宣告的24个历史文假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要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

8、处,此中大部份与泉州悠长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据记录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期间,他们就已“擅长造舟“。从1920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显然地看到有火烘烤的印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点,能够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异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初进的船种之一。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此刻泉州地域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先人,多来自于中原。他们到达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

9、。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因为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域人口增添。吴国设置东安县增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到现在,闽南乡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存着当时的风采。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录最早到达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和尚拘那罗陀(真理)。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去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碰到风波,而不可以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流传作出了份贡

10、献。到现在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唐朝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期间。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 迁徙到了此刻的泉州市里。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 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获得不停的发展,农业、织 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期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确立了必定基础。这期间泉州的国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快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国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

11、当时泉州的国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国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此后,外国人和蔼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可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倒是油橄榄。这也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土的缘由。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期间。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添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设的宋朝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

12、目睹。宋时商船出门经商,必定要拥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率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录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而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红几个地区,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地区船员的姓名。此外,还详尽记录了船上所载的货物。能够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因为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出门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很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招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为了将优良的货物络绎不绝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

13、洛阳桥。这座桥梁开创筏形桥基,而且采纳栽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以后,港口邻近的很多地方纷繁模仿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很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此中可谓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古代泉州人的智慧优异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可以用“桐油加钉子”造出生界上最初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朝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以后,它的长度能够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

14、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能够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朝,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此外,我们还可以够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构造。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许多与泉州船相相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踪迹。最近几年来,我们在港口邻近发现多艘沉船。此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独一的一件宝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种类。在南宋前,棉花栽种纺织没有宽泛推行以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慧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向来到明朝

15、仍宽泛运用。一艘艘性能优异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巧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一样目的而来的国外友人。明朝,是中国及全球航海史上最绚烂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骄傲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大荡驶向“西洋”,你可知此中有多少泉州人勤劳的汗水。据史料记录,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册记录“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还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因为当时没有机械设施来推动它,只有充足利用风力,因此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但是,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易友情驶向世界各地流传大国礼邦的优异文化时,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