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578857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作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习作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习作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习作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习作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作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破思维定势 尽显写作个性 传统的习作指导,学生的作文规范了,达到了各学段作文的总体要求,但最令人担忧的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标志!如出一辙,千人一面,千文一面。造成学生习作“似曾相识”的局面,症结何在?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定势所致。 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容易使人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是学习的最大障碍。这最不利于创新。学生习作中的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 一、立意定势 作文要有意义,这是传统教学对作文的铁定的要求。从教到考到评,学生们也都有了铁定的认识:作文要得高分,意义头等重要;

2、为使作文有意义,为了意义“硬装”进“思想”已成了一种定式,一个不成文的作文标准。写家乡的变化,必须写上“从家乡的变化中,我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声”;写“我”的某件学习用品,就要写上“我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记一件小事,结尾得有“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道理”,牵强附会。 二、选材定势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可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在已被延用了几年甚至于十几年的陈旧事件中选取。如雨中送伞、拾金不昧、送小孩回家、给老人让座,亦或生病受伤、老师补课关爱等,已经写俗了,写烂了。学生却还在“老套子”中转悠呢!“ 三、结构定势 写记叙文,往往是总分总三段式结构,而且

3、开头多是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写人叙事,什么时候人物出场、什么时候事件发生、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有什么感受,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上述种种写作定势直接导致了表达的苍白。作文中正因为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曲曲折折的思路,才能把飞花飘絮般的词语、素材,编织成有生命的句、段、章。然而我们学生的写作思路出了问题,表达不出来了。怎么办呢?俗语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内容: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作指导过于强调了教师教作文,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轨迹是教科书上每学期七至八个基础训练上作文题。教师精心呈现材料,竭力创设情境,严密调

4、控训练过程学生选择作文的题材、方法等的自由度相对狭小,虽然学生写出的作文比较规范,但缺少灵性与个性,学生的写作生活与各具个性的真实生活血脉不通或严重受阻,忽视了不同学生言语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个性倾向的差异。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写作过程就是人脑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过程。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棵小草、一个

5、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或考试内容的要求,写来写去是记熟悉的一个人、记有意义的事等老掉牙的题目。这些题目好象很容易写,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下笔,冥思苦想,只好编造、抄袭,“驾轻就熟走捷路”。造成千篇一律,既折磨了学生,也折磨了老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校以周记为载体,加大训练力度尝试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不定内容,自由发挥,给学生松了绑,十分活跃。学生交来的习作有谈感受的、有说烦恼的、有写科幻的,甚至有的学生一口气写了三、四篇,一段时间后,学生发觉生活中到处是素材,再也不用愁没东西写了。”有时也尝试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

6、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大海、小偷、知心姐姐”等。又如“我最喜欢”,有的就补充了“旅游、竞争、脑筋急转弯”。选材的广泛性,是作者充分展示个性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只有写其所知,抒其所感,发于内而形于外,学生才有可能表现个性,所表现的个性才会丰富多样。 2、 减少要求:必要的“写作要求”,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但“写作要求”条条过多,就可能事与愿违,起到束缚心灵、扼杀个性的作用。学生的智力、水平、思想、经历各不相同,因此指导时要因材施教,特别是要遵循少要求、多鼓励的原则。魏书生先生认为:“中小学生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反倒不会写文

7、章了。他在教学中尽量打消学生作文的顾虑,低起点,少要求,多鼓励,让学生放开胆子。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式多样,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我们经常让学生写作,要求只有一条:格式正确。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随意发挥,不拘一格。格式正确就给分。结果呢?平日里写作水平高的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水平低的也被提起了兴趣。我想这一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放开手脚,让学生

8、去尽情表达,而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僵死在条条框框中。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很多老师意识到自己过多地要求学生,往往吃力不讨好。对学生交来的作文,我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

9、班上宣读,并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有了鼓励、激活,我再放开题材,放开形式;让学生自由拟题,文章可以无头无尾,甚至可以独句成文,只要有所感悟,有所启发,都可以获得好的评价。门槛低了,形式活了,学生捆绑的手被放开了,学生观察、表达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他们越来越愿写作,也越来越会写作了。 3、 开放时空: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两周一次课堂作文,要求学生在两课时内完成,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教师则倾注心血,拼命修改,反复权衡,给个分数。这种好差优劣,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思维。作

10、文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 现在我校学生的作文练习大致可分三类:(1)序列要求的指导性习作,(2)日记型的自由习作,(3)不交给老师的自由交流的“创作”。 第一种习作的指导流程是:(1)不是审题和提出详尽的要求,而是展开一个话题启发学生,点击生活,引爆表达欲,(2)不是讨论写作方法,研读下水文,而是争取时间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无拘无束;(3)不是精批细改,而是浏览学生的习作,捕捉个性化的习作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启发部分学生完善习作。 4、 立意、选材鼓励出新:作文,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学生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

11、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学子们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图解意义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以教给学生们学会闭上眼睛“升华”或悬起身子“突出”为能事,这样的作文教育必然离人本教育越来越远。每当作文为“意义”发愁的学生不是少数。我们不是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说的“没事可写”其实不是真的没事,而是没有符合老师要求的“有意义”的事。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灿烂阳光,还会有雨雪与雷鸣。生活中意义的主体是平静中的多姿,是常态下的多彩,正如有大餐更有便饭,有高雅音乐更有通俗音乐。人性也是多棱镜,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甚至还

12、会有调和的中间色彩。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维,不囿于“成规”,不满足于“共识”;要对事物作深层次的审视,反向思考,言人所未言。选材做到“人有我优,人无我有”。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横看成岭側成峰,”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的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大海、电脑、命运之神通过具体指导,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个性。注

13、意引导学生进行变向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不同部分;联系社会的不同方面。 5、 表达、构思特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展示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重视呵护学生灵性的思维的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有些学生作文,从整篇看,在立意、结构或技法方面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只要有闪光的语句,或锃亮的语丝,也应予以肯定。不断添柴、助燃,一定会发展为焰火之著。 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特殊句式的点化、巧用修辞格,化用俗语,套用歌词、诗句的题目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教师当加以呵护、肯定。“婴儿生下来的第一声都是啼哭”,要让他们熟练地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的确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倘若为师者能抓住上述几点实施作文指导,假以时日,学生写作的思维定势必将会被打破学生的作文就会尽显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