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57857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

2、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一、导入语。 孙中山先生生前奉行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 我们不妨走进这

3、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 (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读出节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3、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

4、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

5、相对应的句子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何评价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3)能否实现? 小结:温家宝总理提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大同社会”仍是人类美好的愿望。设计二:深入研究课文,领会大同社会的内涵。 研读课文,与桃花源记作对比,说说这两课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小结:陶渊明

6、的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都为我们展现了先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桃花源记从感性上勾勒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景象,大道之行再从理性上让我们感知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仍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目标教学反思: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