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57823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类论文谈谈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摘要近阶段,语文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因此,“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教学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认可,并身体力行地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但是,现今语文课堂朗读的模式化,纯技巧化等问题,使得朗读指导低效而乏味。笔者认为朗读指导唯有方法得当、形式多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此,笔者反复斟酌思量,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将朗读指导方式归纳为五大点。关键词指导灵活实效朗读一直以来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来,语文课堂要回归本真,让课堂再现朗朗书声的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的认同。许多一线的老师,为此付出艰苦努力。“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成为了课堂教学

2、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操作中,尽管他们让学生反复读,花大量时间读,却收效甚微。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发现了同行们在指导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稍加罗列后,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朗读指导模式化。一说到朗读,很多教师都会采取以下的方式:齐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一句话就这样重复地读着。几种形式读个遍,就算完事了。没有到位的朗读指导,没有中肯的评价,更没有梯度性的朗读训练。其二,朗读导语单一。不管什么文章,句子还没读通呢,就要求学生美美地读。但凡语句优美的文章都来个美美地读。至于美在何处,如何美美地读又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其三,过分注重技巧的训练。这个

3、字怎么读,重音在哪里,都强调得过分细致。有的,甚至完全模仿教师的朗读,却不知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四,过分依赖课件。现在的开课,已经很少听到教师的范读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化设施进课堂,老师们很方便地就能找到很多版本的课文录音。男声的,女声的,童声的,各式各样。教师随便点个按钮就行,久而久之,教师范读都成了电脑范读。估计现在的很多教师说到范读都少了几分底气。其五,淡化了朗读本身的魅力,过分注重它的功用。朗读过程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朗读并不仅仅为了弄懂哪些内容,理解几个词句。朗读更是学生与作者的一种心灵交流,产生共鸣的过程,是学习的一种调味剂。只有贴近心灵的朗读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美妙,才能感受

4、到文学的无穷魅力。但是教师们是如何看待朗读的呢?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朗读只是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朗读只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渐趋内敛,再加上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渐渐地课堂上的朗朗读书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讲解分析,苦做习题。教师和学生们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朗读的结果而不是它的过程。看来,课堂朗读的模式化,技巧化,片面化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笔者认为,摆正朗读的位置,注重朗读训练的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正确的指导会使朗读训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相反,不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和老师都倍感吃劲,有时甚至适得其反。现谈谈自己在朗读指导中几点粗浅的做法:一、研词品句

5、精琢磨。汉语是一种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而成的耐人寻味的,博大精深的语言。而新课标的课文都是编者们精心挑选编辑的。有的文章读起来委婉动人,意味深长,有的隽秀精巧,活泼灵动,有的结构严谨,却又不乏精词佳句。因此,读一篇好文章,如品一杯好酒,奏一曲幽歌。一句一词一字,都是朗读时要细细体味的。有时,读好一个词,读好一个字,就读懂了整句甚至整段文章。品味词语,研读文句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语感,进而领悟理解文句内涵,让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朗读的乐趣。研一词,品一句,赏一段,就是教师们在朗读指导时要下功夫的地方。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课文的第一句是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学生开始读这一句

6、的时候,把这个压字读得很响。但是,我听起来还是觉得很生硬,很别扭。于是,我问学生:“这个压字,能不能换成飘?”学生讨论交流后,这个压是指云朵黑压压的一大片的给人很闷的感受。我要求学生把这个“压”字轻读,并稍拉长。学生练习了几遍之后,指名几个学生读。再让其他学生与刚才很响的读法比较,评议这种重音轻读的方式带给自己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反复练读比较后,总结出这个“压”并不是很重的,实实在在的压,而是因为云太黑太厚,使人觉得很压抑很闷。读得轻反而让人感觉得到这黑沉沉的乌云给人的压抑感。这样一来,既理解了“压”字在文中的意义,又掌握了另一种朗读技巧。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

7、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一句时,我就紧紧抓住“挂”字作文章。“挂这个字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石级?”“这个词妙在何处?”“谁能把石级的高、陡、险读出来?”三个问题一想象二体悟三朗读,一气呵成。解决了一个“挂”字,“笔陡、叫人发颤”体会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之后,孩子们的朗读让人觉得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仿佛就耸立在眼前。二、动情体悟技自成。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一字一词研读的,文有千篇,读法也有千遍。有的文章如果我们一味地在字词的朗读技巧下工夫,那最终也只是照猫画虎了。对于情感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读得动情,读得积极,情感的激发就至关重要了。比如一些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文句,如果

8、一定要在每一字,每个词上计较是重音还是轻音,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一个语句,每个学生处理得都不一样。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感情朗读的指导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的引导,就能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因此,我们在指导时可以抓住句子的感情色彩下功夫。比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教学到小女孩贝蒂救助燕子的自然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完后谈一谈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说是感动。我继续问:“读到哪里,你最感动呢?”学生答,当读到小女孩为了求助燕子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也不在乎的时候最感动。教师可以让学

9、生想象当时小女孩救助燕子时的场景。接着,教师就提问:“小女孩在乎的是什么,不在乎的又是什么?”孩子们说贝蒂在乎的是每一只燕子的生命,而不在乎的却是自己。教师见机提出:“小女孩以她博大的爱心在一天之内和家人一起救助了十几只燕子。我们都不禁被小女孩的精神所感动。看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感动自己,更感动大家。”此时,不用老师再去提醒他注意哪个词,哪个字。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技巧自在其中,自然读得声情并茂。三、思绪飘飘情境融有的文章,写景细致优美,写情意味深长。这样的文章我们展开想象去朗读。也就是说,当学习到一些写景的句子时,可以对文中描写的美丽画面,声音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入情入境

10、。对于课文情节,也可以展开想象。当画面声音在学生脑中形成丰富的时候,也是学生对文章吸改感悟的过程。然而,我听到一些老师在指导想象朗读的时候,总是早早了事。学生想象的画面还没丰富,学生情绪还未入境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就匆匆忙忙地朗读几遍,开始下一环节的教学。其实不然,想象既要合理自然,又要丰富独特。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读到盘古开天地的一段时,我采取了由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请学生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画面。学生们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然后一大片模糊的世界分开了,有像云一样轻的东西,飘上天,山石等硬的物体落下来。世界清楚起来。”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一大块布上下拉

11、开了,分成了两半。”有的说:“我好像看到盘古用尽全身的力气将斧头向前砍去,发出了巨响。”而读到盘古倒下后身体幻化成万物的自然段时,我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学生们都说世界仿佛在他们的眼前展开了,变得多姿多彩。然后,请他们自由练读课文时,情绪激昂起来了,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感受深刻了许多。四、音画结合巧运用朗读指导中较常用的手段中,电教设备的运用必不可少。但是,许多老师动不动就放音乐,看录像,采用的音乐片段也没有经过精心选择。其实音像手段的运用大有文章。如果拿出得过早,学生还未熟读课文,读通语句,那就仅仅是听听声音,看看画面而已。如果拿得过迟,等课文都读透了再拿出来,又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再者,一节课

12、中如出示得过多,又占据了学生读文的时间,也不妥。看来,音像手段要出示得准、巧、适中才行。老师只有将手中的音效材料运用合理,才能瞬间拉近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距离。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的朗读情绪迅速酝酿成熟。这往往比教师繁琐复杂的语言渲染要高效得多。如在教学望天门山的时候,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如果教师跟学生讲解文句的意思,学生定是似懂非懂。单纯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也肯定不会准确。为了让学生理解词句,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大致理解一下,稍作交流后,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由远及近地出现两座山,渐渐分开后隔江相对。如同一座大门逐渐打开,再配合哗哗哗的流水,撞击山岩激起回旋。然

13、后,让学生说说刚才看到的画面,以及它所带给自身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大声读诗,感受山险水涌的气势磅礴的画面。古诗文讲究诵读,过多的分析讲解反而是苍白无力的。此时,通过反复朗读,再辅以画面,对于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词的魅力有着曲径通幽之意味。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制作了陶罐与铁罐对话的无声画面,请学生给它配音。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兴奋不已,纷纷举手。我又提出要其他的孩子认真听,当小导演评一评配音演员的演技。此后,小演员们都声情并茂,小导演们也神情专注。特别是小导演们评起别人来像模像样,有的还边评边示范呢。五、激情四溢来引读既然是朗读指导,指导指导,必然有教师的“导”。而教师的语言是

14、否具有感染力,对于学生朗读情感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激情满怀,教师的深沉忧伤,都会感慨学生。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既有情绪的渲染,又有精彩的过渡,不经意间将学生带文章的情境之中。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起伏。陶醉其中后,读出韵味也并非难事了。在教学掌声一课时,读到“就在英子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时,我是这样做的:师(激情地):“就是这掌声,响彻了教室,响彻了校园”生齐读:“就在英子站定的那一刻”。师(激情地带着动作):“啪啪啪,掌声依然响着,这掌声震憾了心灵,激荡了灵魂”生又读:“就在英子”师到学生中间随意请

15、学生跟读:“这掌声”生:“热烈而持久!”师:“这掌声包含着包含着包含着”生:“鼓励、信任、支持、祝福”师:“我们再去读一读这句话,就在英子”生声情并茂地读着无需解释掌声如何持久,如何热烈。这样反复地读着读着,似乎这掌声就响在耳边,经久不息;似乎这掌声就响在心中,震憾心灵。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学生感受到了掌声雷动,感受到了掌声的力量,体验到了掌声带给我们的感动。这远比教师提问:“谁能将这掌声读得热烈一些,再持久一些?”这样干巴巴地朗读指导,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也许我们的朗读指导手段并不高明,但是只要因地制宜,运用得当,适时适地灵活实施,也定能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只有朗读训练到位了,语文课才会有滋有味。参考资料:1钱正权 语文课缺失了什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32林慧英 让课堂流淌涓涓诗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033游泽生 朗读指导探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0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