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3)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57642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 (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 (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 (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游褒禅山记 (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 (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志

2、”、“力”、“物”三者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与在初中学过用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不同的是,它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了大量笔墨进行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那么我们来看看王安石想通过本文,向我们说一个什么道理。二、读准字音(核对导学案课前预习)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实”之“华( )”者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三、读

3、对句读(看导学案预习练习)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读通字句(核对导学案课前预习)1、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说出、说明白 、有泉侧出 : 名作状,从一侧、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动作名,见到的景象、则其至又加少矣 : 动作名,到的人、后世之谬其传 : 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形作动,走到尽头、火尚足以明也 : 形作动,照明、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常在于险远 : 形作名,险远的地方、至于幽

4、暗昏惑: 形作名,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2、古今异义、非常之观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达/介词,引出对象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3、特殊句式、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止。 介词结构后置、有碑仆道 省略句、不随以止也。 判断句、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4、重点句子翻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入之

5、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去洞里越深,那前进(就)越困难,可是那见到(的景象)(就)越奇特。、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而未能极尽享受那游洞的乐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无处不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世上奇妙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危险、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了自己的心志却未能达到的人,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吗?、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择资料的缘故。

6、五、读懂文本1、理清思路,从游记角度看,作者记了什么?点拨:(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2、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明确: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这些对比为后面进行议论做铺垫。3、作者围绕游历又作了哪些思考?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

7、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3、文中作者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里的“非常之观”仅指自然景物吗?明确: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4、第四小节中“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个观点是怎样得来的?明确: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后照应,逻辑严密。六、读深文本1、请同学们联系王安石的生平,谈谈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观点的。(简介王安石生平)学生可以看导学案。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写后第四年(1058)王安石向仁宗皇

8、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政治改革,这是一次极其重大的变革,牵动全国,遇到强大势力的激烈反对,王安石因此入相、罢相;罢相、入相,反反复复,浮浮沉沉。不论结果如何,王安石“变法”的意志是坚决的,他尽了力了。历史没有嘲笑王安石;王安石也可以为自己的一生而无悔。游褒禅山记似乎可视为王安石人生观的宣言。2、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生可联系自身实际畅所欲言)七、课堂小结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八、布置作业:完成导学案课后巩固练习九、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