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572153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第三阶段考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何冬梅 审卷:彭忠生第卷(选择题 共 21 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说滥了的“封建” “封建”一词,出于西周。周朝建立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当时一共“封建”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 “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在太庙举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天子(周王)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主管国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诸侯“授土”、“授民”

2、,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 在诸侯国内部,还要进一步“封建”。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卿、大夫,叫做“立家”。经过层层的“封建”,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封建”体制:处在底层的是庶民,在庶民之上是“士”,“士”的上面是“卿、大夫”,位于金字塔顶层的就是周天子。 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的情况,英文叫做Feudar system”或“Feudalism”。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时,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词,把它译作“封建制度”、“封建主义”。 如果认真加以比较,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相似的

3、,是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以后,很难说仍然是“封建”时代。因为已经没有了诸侯国,代之以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这是一种先秦时代没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FeudaliSIN时代截然不同。但是,以往许多学者竟然把从秦朝到清朝的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区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

4、,结果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那些王国的“封建”色彩大为削弱。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朱棣上台后也不能容忍“封建”,继续“削藩”。所以吕思勉说:“封建之反动,实至第四次而终”。 现代历史学家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笼统的叫做“封建社会”,看来,此说是沿用了欧洲的Feudalism概念,却把这个概念的内涵抛弃了,好在现在历史学界已经对此提出了异议。如果秦朝以后不叫“封建”时代,那么叫什么呢?历史学界正在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把这一时期叫做“中古”时期。黄仁宇则把这

5、一时期叫做帝国时期。也有人把这一时期叫做“传统社会”。尽管这些叫法可能还不够理想,但是总比把秦以前的“封建”与秦以后的所谓“封建”混为一谈,要好得多。 (选自2006年2月经济观察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封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一词最早产生于西周,为“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之意,是周天子实行的一种分级管理制度。 B、“封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指周天子对诸侯的分封,一种是诸侯国内部各诸侯对卿、大夫等下一级贵族的分封。C、“封建”的回潮,历史上总共有四次,造成“封建之反动”的根本原因是被分封的诸侯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影响而掀起对抗中央的争斗。D、四次的“封建之反动”都是以

6、失败告终,因为“封建”已经不适应历史的进步了,这从吕思勉使用“反动”一词也能看出。2、下列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从秦朝到清朝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而现在历史学界许多人提出了异议。B、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政治体制,是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相同的,故而,我们才会有把秦朝至清朝的两千年笼统的叫做“封建社会”现象。C、西周当时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受分封的诸侯在封地上的统治,代表了周天子对天下疆土和臣民的统治。D、秦朝以后的时期如何称呼,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不少建议,如吕思勉称之为郡县时代,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

7、之为“中古”时期,黄仁宇称之为帝国时期,还有人称之为“传统社会”。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东 轩 记苏 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

8、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9、!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氏,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 漘:(chn)江边。 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睎:仰慕。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回家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借C、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冲坏 D、以玉帛子女自厚 经营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10、( )A、 乃告于郡 B、 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D、 为环堵之室而居之其制稍异于前 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辙初贬筠州身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悲愤之情。B、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C、文章用颜渊精神自乐与生活自苦,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精神。D、身处逆境,难行大道,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终老故里,

11、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三、(6分,每小题3分)水调歌头叶梦得天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注: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导。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

12、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通篇笼罩的感情基调。D、论者认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第卷 (非选择题共129分)四、(32分)(一) 文化经典阅读(10分)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13、(2)题。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訑訑(y):听别人意见时的不耐烦声音。(1)翻译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然则奚为喜而不寐?(3分)译: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4分)译: (2)孟子为“乐正子为政”而“喜而不寐”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 (二) 古代诗歌阅读(6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苏溪亭戴叔伦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1).这首诗描绘的是何时景色?诗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