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57163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传承水乡古文化,奏响校本新篇章 运村小学“走进古镇杨桥”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武进区运村小学 王晓伟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依托古镇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古镇文化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学校课程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一、课程资源设计背景(一)古镇文化资源的支撑我们学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根植于运村杨桥这块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杨桥古镇地处常州与宜兴交

2、界处,以村南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南杨桥”得名。古有“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之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常州南门外远近闻名的古村落。与江南的名镇名村相比,杨桥村的体量和历史文化积淀虽称不上顶尖,但保存完整是其今天最大的优势,古街、古河、古桥、古宅,至今风貌犹存,桥多、弄多的特色,令人叹为观止。总之,杨桥古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建筑风貌独具特色,民风淳厚、朴实,众多民间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把古镇文化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必将能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二)学生、教师资源的挖掘与其说我们的古镇是个课程资源挖掘的宝藏,不如确切说我们的老师是本古镇资源的活“字典”。

3、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共有学生800余名,其中60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镇人。我校的42名教师都是土生土长的运村和杨桥人,由于对古镇文化的长期耳濡目染,因此心中自然储存了不少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怎样把我们优秀的古镇传统文化传承给新时代的学生,让这些文化精髓能培养出一代更出彩的古镇新人,我们运小的每位教师都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这为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二、课程设计的创意(一)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镇文化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校本课程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研究氛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以古镇文

4、化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三、课程目标设计(一)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目标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总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我身边的古镇杨桥”的开发,引导学生走进千年古镇: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用手去创作.使学生认识古镇、熟悉古镇、喜爱古镇、保护古镇。从而增强古镇后人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具体目标有: 1、了解水乡古镇浓厚的文化底蕴,亲近小桥流水人家,真正走进古镇的深处,感受丰富的水乡文化,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家乡文化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批判地继承古镇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体现立

5、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3、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意识,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厚,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二)课程开发的教师发展目标: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的视野不断扩大,同时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办学宗旨内涵的理解提供了机会.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师科研能力、专业能力的发展。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逐步的),全面了解课程编制过程,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本校的办学宗旨.四、校本课程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主要指千年古镇-杨桥:包括独特的水乡风光,幽静的自

6、然环境;也包括淳朴的民风,底蕴深厚的文化。中高段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具体是:第一类环境文化(一)水文化-河流湖泊、市区主要河道。(二)桥文化桥的数量和特点、主要桥梁介绍(如南杨桥、庄基桥、谢桥、五洞桥、东西虹桥等)。(三)弄文化弄的作用及特点、特色古弄(老街)。(四)明清建筑民居特点、现存面积、特色民居(“戴家府第”、“百岁庄园、“牧斋堂”等)。第二类民俗文化(一)概述地理环境、镇名的由来.(二)历史故事明末清初,火烧红莲寺。(三)风俗习惯二月初八逛庙会,春节拜庙堂(四)寺庙文化太平庵、白虎堂、关房阁等古迹以及唐代古刹“万福禅寺.第三类传承文化(一)古诗词-寻访古镇名人、学写诗歌、专题讨

7、论等多种诗文化活动(二)纸塑艺术纸塑制作的过程、怎样制作成纸塑的技艺以及制作的技巧。第四类 生态文化(一)关注环境、关注环保针对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活动、黑板报、知识竞赛、社区活动等)。(二)关注古镇旅游事业由学校少先队带领“雏鹰导游团”同学,利用节假日为游客做小向导;积极发动学生为古镇旅游出谋划策。五、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一)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古镇

8、杨桥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1、教师开发课程的过程(1)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资料,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2)收集有关杨桥古镇文化方面的资料:古镇的建筑、古镇的名人、古镇丰厚的文化、古镇的风土人情、古镇的文物古迹。(3)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确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题-“我身边的古镇-杨桥”。古镇的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编写教材时我们一是将用学生的习作来介绍古镇杨桥,激发起学生对家乡古镇的热爱;二是我们充分利用古镇的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教材编写时融入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如摄影、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教材使用对象:小学中

9、、高段。编写课时:每学年30教时,共计120教时。2、学生开发课程的过程(1)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宣传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对杨桥古镇文化课程有初步的认识。(2)发动学生收集有关古镇文化方面的资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理。(3)成立学校研究杨桥古镇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将古镇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范围。(二)课程的实施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2、成立编委会。古镇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走进古镇-杨桥 3、课程开发的规划准备阶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收集资料。拟定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初步编写出三、四年级走进古镇-杨桥教材60教时。使用编写的教材,

10、并征集意见,同时规划第二期的编写工作。编写五、六年级走进古镇杨桥教材60教时。完善、修改校本教材,并正式定稿。4、制定计划,确保课时.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每2周安排一课时,时间确定在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要求课程活动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由班主任老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5、探索课程评价机制。(1) 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对教师的备课笔记、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教师实施过程的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及其创新行为进行激励评价对教师完成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办法教师自我评价。学生民主测评。(2)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学生参与活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如收集信息、语言表

11、达、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体验情况(包括体会、感想)。获得成果的情况,包括收集信息的数量、质量、创造性成果(如小报活动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办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采用书面知识和实践活动成果相结合(如优秀、良好、一般.)家长助评,采用“家长助评表”,利用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让学生家长根据各项内容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定,最后对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六、课程开发的奠基与保障(一)进行师资培训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思想理念,拓展教科研思路,提高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各种能力.(二)建立保障机制 建立开展校

12、本活动的学生课外活动基地古镇景点.由学校副校长分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具体活动操作,成立了“雏鹰导游团”、“小记者队伍,建立了古镇文化与学校特色教育的联动机制。七、课程开发的初步成效和发展预想1、构建校本课程,拓展课程范畴.在充分挖掘古镇文化资源基础上,学校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大胆实践、探索,以“环境文化、民俗文化、传承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基本形成,并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内容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古镇文化案例集.校本课程的形成,弥补了学校国家课程的呆板划一的缺点,对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行了较好补充,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加完善、合理、丰富,为学

13、生创设了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以“传承优秀古镇文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每位教师都参与了古镇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教材的编写任务,每位教师都承担了方案实践指导任务,“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教师的指导能力也在朝科学化方向发展,已有十几位教师在各级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获奖,有十多位教师的文章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在。3、开阔学生视野,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校本课程的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1、它充分引导学生与社会、社区接触,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各种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每逢节假日,小导游们活跃在古镇的景点、街头,带领游客领略

14、水乡的风貌神韵。他们用真诚的态度、生动的语言骄傲地向游客介绍古镇的景点和风土人情,述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2、小记者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杨桥古镇的水文化、桥文化、弄文化同时学校也准备出版了全部由学生作品汇集的走进古镇杨桥一书。学校“小记者、“小导游”队伍的发展,更是增强了宣传的古镇文化的力度.4、发展预想:规范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校本课程融入办学目标和工作思路,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能成为学校的亮点、品牌,得到学校每个人,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赞赏,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必须得规范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在“古镇文化”上做足文章,让它能健康有序地成长。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门更多的重视扶持,以求得更多的“古镇人”共同关注我们的家园古镇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课程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立足于反映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