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568177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字经(节选)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预备: 1、教师预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预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 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 解题意 导入新课 1、提醒课题,了解三字经的相关学问 师:今日,我们来学习课三字经 板书:三字经 (齐读)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

2、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着,全 书个字,构造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个字,分成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 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 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 文字(人之处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 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刚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 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

3、,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异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学问,熟悉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看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阅历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到达参加学习的目的。) 二、读诗文 晓诗意 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精确,我们先来读读这些文字 投影:窦燕山 择邻处 教知道 教五子 弟于长 非所宜 跟教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

4、法,便练习 学生展现:每人一行教师纠错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许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教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 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标准朗读打下根底) 3、逐字、句,翻译理解 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叙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 板书:看解释 查字典 问教师 同学沟通 上网查找 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 自己翻译行文字 自译后,合同桌沟通,相互说一说每一行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 全班汇报沟通 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仔细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教师解答。 一行:人之初

5、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 投影:习相远 、学习、伏羲、练习 、受环境影响 、习惯、习性 、姓 习礼仪 师:这是教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推断一下, 在“习相远“中应当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在“习礼仪“中应当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肯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解释,初知大意,再依据大意结合详细语言环境区分其中某一个字的意思,明确一样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索。) 二行:苟不教 性乃迁 教知道 贵以专 指名译其他

6、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 苟:假如 乃:就 迁:变化 道:方法、规律 贵:珍贵 以:认为、以为 专:用心致志 持之以恒 三行:西孟母 择邻处 字不学 断机杼 理解“择邻处” 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 音乐 (学生或教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训练孟子用心学习) 理解“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连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 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训练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 的道理呢? 板书:贵以专 请你把、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 四

7、行、窦燕山 有一方 教五子 名俱扬 相机理解: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 小结: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均,在训练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又是在讲那三个字的含义? 板书:有义方 五行: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生译师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训练子女,还要 选择好的方法。) 教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漫不经心、 不负责任。) 小节: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教师的一种责任 板书:师长的责任 训练 严格 指名串讲前五行的意思

8、。 (设计意图:针对行文字,采纳了以学生译提问师生互答讲故事助理解的方法进展教学,表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课堂是师生沟通、生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把握的方法,学会质疑,学会解疑,深入文字,得悉答案。) 三、诵诗文 悟诗情 拓展提升 1、引导诵、背前五行文字 出示投影:前五行文字 指名带着你的体会诵读 背诵:自由练习 三个字中去掉其中两个,同桌练习背诵 每行各剩开头一个字,指名背 一齐配乐背诵。 2、积存、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不但领悟了古人的思想和事理,还做到了背诵,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究竟不是孟母、窦禹均,教师也不同于孔子那样的大训练家,对于他们责任重的“贵以专、有义方”训练

9、严格中的“度”把我不肯定很好,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很多学生不理解的事例,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边看边思索:站在同龄人、朋友的位置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放录像:事例 、教师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游泳 、我沉迷电脑,妈妈严加掌握 、考试成绩不抱负,爸爸严峻批判 学生在音乐声中思索 指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用上今日学到的事例和道理) 师:我替他们感谢你们! 3、总结学法 师:开心的一节课立刻就要完毕了,回忆一下,我们是则养学习这几行文字的 归纳板书:读 译 解 诵 背 用 作业: 请同学们用今日这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课下自己学习课文的行文字, 预备下节课沟通。 (设计意图:诵读,使学生对

10、课文内容的又一次感悟, 对语言文字韵味的深层品尝。背诵意在积存,两环节同时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再次回忆,结合录像)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自学、同桌争论等学习形式,丰富对三字经2126节内涵的了解,学习古代名人圣贤刻苦学习的精神。 2、朗读、背诵三字经2126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绚烂的文化,其中三字经就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广泛的读本之一,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许多方面的学问,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 2、这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下篇120节,先分小组来背一下。(学生背诵) 3、这局部三字经叙述了历史朝代的更替演化,你从中了解了哪些

11、历史学问呢?(学生汇报沟通) 二、新课 1、三字经从21节开头叙述历名人圣贤的故事。今日我们学习2126节,信任同学们的收获会更大。 2、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再对比拼音,把这些内容读正确,读流利。 3、自读,指名读,正音。 4、先看21节,这里的“仲尼”指的就是古代宏大的训练家孔子,孔子的学问很大,被人们尊称为“圣人”,他还有三千个弟子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受人们仰慕的大训练家,他曾经拜一个7岁的孩子做教师呢,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项橐”,这就叫“师项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这段好玩的故事呢?(教师讲故事) 课题研讨教案 5、古代的圣贤都如此勤学好问,我们一般人更应当勤奋学习。 6、指名读

12、“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齐读。 7、22节中讲的“赵中令”是指一个名叫“赵普”的人,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时他担当中书令,身居宰相高位。关于“赵中令” 赵普勤奋学习的事,我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介绍一下。 8、齐读“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9、下面4节中还讲了许多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由于内容比拟多,所以我们分小组来学习。第一组学习23节,其次组学习24节,第三组学习25节,第四组学习26节。你先读读三字经,再读读下面的文字说明,想一想你学习的这一节内容中讲了哪些感人的故事?用笔圈出人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感人的事情。 10、学生对比资料自学。 11、指名沟通,同时朗读相关内容。

13、三、总结深化 1、看来我们今日的收获真的许多许多,不仅熟悉了很多古代名人,而且了解了他们勤奋学习的感人故事,谁能带着对这些人的敬意来朗读三字经。(指名读,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勤奋学习的教师和同学,我们不仅要向古代名人圣贤学习,更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篇三 教材分析 三字经把中华传统美德、道德标准和文明修养熔为一炉,其思想性、训练性、学问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节选的内容是常识学问,古人用简短精练的语言总结出了“六谷、六畜、七情、五色、五味”分别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完本钱课的识字教学任务的同时,要留意引导学生多朗读、背诵,在反复的吟诵中体

14、会三字经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熟悉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育学生独立识字的力量,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教学建议 (一)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稷”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说是谷子,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猪。它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甲骨文的“豕”字,长嘴短脚,肚腹肥圆,尾下垂,正是猪的形象描绘。不过在古代,“豕”和“猪”是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