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修订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蜡烛(修订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蜡烛(修订稿)西蒙诺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学重点1.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教学难点: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
2、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
3、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2.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四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
4、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第三部分(32-
5、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六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选材上、写法上如突出环境、突出蜡烛等细节)例如:事件感人的因素: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
6、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对红军战士心底的敬爱,满心的哀痛。3读文后概括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3)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
7、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6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七探究主旨1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
8、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3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一、战士偷袭牺牲二、老妇人掩埋战士 发现烈士 掩埋烈士 守护战士精心选材 三、老妇人英雄行为感动战士四、再现并赞美火焰。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动作描写 整理 清理 吻别 掩埋 守护母对子:敬意与哀痛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意母亲对烈士 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人类最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