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562437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拓跋贵族有战争时,让汉人为肉墙,说明采用民族压迫、歧视的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答案】B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

2、居农耕的小农,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答案】D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所以答案为B。【答案】B4“(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以上改革措施的作用是()A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

3、政治的清明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解析】从“均天下民田”可知是均田令,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答案】D5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一状况,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是如何解决的()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本题关键句是“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根除吏治问题。所以答案选C。【

4、答案】C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BC D【解析】解题的突破口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表述有误,包含的予以排除。【答案】A7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解析】A、C、D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其中还包括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

5、说鲜卑语。【答案】B8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 BC D【解析】孝文帝改革没有得到鲜卑贵族和胡汉各族民众的广泛支持,而是面临重重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答案】A9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商品交易活跃手工业、铸造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 BC D【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

6、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答案】A1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答案】A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魏书李安世列传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

7、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均田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来回答。第(2)题如果同意赵翼的观点,则结合改革的消极影响的相关史实回答,如果同意黄仁宇的观点,要结合改革对中国统一的积极作用加以说明。【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

8、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

9、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

10、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解析】第(1)问“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浓厚,少数民族要远离中原地区等。理由主要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夷夏差别等角度分析。第(2)问“进步作用”注意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信息: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第(3)问“认识”主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地区。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地区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