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555263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姓 名:指导教师:所属系部:学前教育专 业: 学前教育年 级: 班级学号:11306班37号完成日期: 2014年5月 目 录目录2摘要3引 言3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4(一)游戏的产生41、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4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43、感官系统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4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4(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5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5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5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6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6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

2、基本表现61、自主性的含义6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7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7(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7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7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7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7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8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8(一)正确处理自由与规则、自主与指导、愉悦与教育的关系、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81、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的82、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83、游戏的愉悦和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84、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8(二)教师要平衡各环节,适时计划游戏、观察游戏、参与游戏、讲评游

3、戏81、准备游戏的经验92、了解游戏进展情况93、适时参与,促进游戏发展94、分享游戏体验9(三)要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审美的认知,促进幼儿的语言美游戏,培养幼儿的情感美91、利用丰富色彩的玩具启发幼儿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9 2、将设计好的语言游戏运用到一日生活中9 3、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9结论9参考文献10致谢1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摘要】 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幼儿游戏特性的模糊认识和指导方法的不足。通过研究提出自发自主、自由自在、自娱自乐、自觉自愿、自信自豪是幼儿成长进程中显现出的特有的游戏的自主性质。基于这一认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应为

4、幼儿游戏提供更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内容、游戏环境材料等要素之间交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关键词】 游戏活动 产生 主体性本质 自主性培养 应用策略引言 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 cultural universal)。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幼儿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幼儿的生物性本

5、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的意义上,并没有成年人的指导或帮助,就自然存在于他们的世界当中了。在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进行着探索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幼儿的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

6、机能。本论文主要从根据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展开论述的。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一) 游戏的产生1. 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 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 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 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 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 在最初, 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 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 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 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 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 具体地说就是

7、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 同时, 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自身的机能与游戏的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本质上说,人的身体就是人最早和最自然的玩具。在人对自身的触摸上, 可以说, 人既是游戏的主体, 也是游戏的客体。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可以作为参与游戏或者作为游戏的对象, 由此发挥着认识、发展和锻炼自身机体的作用。3、感官系统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在幼儿自发和原发的游戏中,涉及到听觉的比如说“摔泥凹凹”( 把潮湿的泥块揉捏成凹形, 如手掌大小, 摔在地上, 泥块爆裂有声的游戏);关于视觉方面的

8、游戏就更是常见了, 也可以说各种游戏都离不开视觉的参与。比如小时候经常玩的打弹弓, 弹石子等;至于在触觉、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的体验, 在那些捉人游戏、泥塑游戏、倒立、踩高跷、爬树等等游戏活动中都要运用到;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儿童过家家时烧火做“饭”时可以得到实时的体验,这些游戏的出现也都起到了利用和锻炼嗅觉的作用。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 从头到颈, 儿童可以玩顶牛或顶羊;利用脸上的器官, 儿童可以玩“做鬼脸”或者“打鼻子打眼”的游戏; 从肩膀到胳膊、腕部、手掌和手指, 儿童可以玩抬花轿、扳手腕、碰豆豆、捡石子等游戏;从胸腹到后背和腰部, 儿童可以玩翻扁担、背口袋、拔萝卜等

9、游戏;从臀部到大腿、小腿到脚趾, 儿童可以玩梭坡坡( 类似于滑滑梯的游戏)、斗鸡、滚疙瘩( 双臂交叉用双手扣住双脚大拇趾, 身体缩成团, 从松软斜坡上滚下来的游戏)等。因为儿童需要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和潜在锻炼。此外, 只要条件允许, 儿童甚至会发现用头发做游戏的乐趣。泰勒何德兰曾记载了发生于1909 年的“甩辫子游戏”( 时当清末, 男孩子要留一条长辫子。儿童将辫子旋转起来, 互相抽打取乐的游戏)。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我们忘却这些原始、原发、自发的游戏,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现代因素,组合利用,推动新时代游戏在幼儿感官系统和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 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1、

10、 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游戏”一词在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主要是单纯地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因为没有人去有意识地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更多层面上的意义是基于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主要是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同样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它所积淀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游戏进行本质把握的思想背景。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活动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尝试探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

11、戏理论。但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 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并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他被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局限,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游戏准备观点,对当时的游戏本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幼儿对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干介克提出游

12、戏成熟说,成熟说是当时游戏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指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表现,开始逐渐摆脱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

13、,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蕴含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意识倾向;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认为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有其必然的社会性;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比以往都要科学的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游戏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向真理靠近,游戏本质观必将向着更加高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二、 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一) 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

14、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 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A 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其中包

15、含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B 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C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A有人把自主性游戏简单理解为创造性游戏。其实,自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它不是把游戏简单地分为有无自主性,而是强调所有的游戏都应该有自主性,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的游戏;B 自主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充分的发挥、体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由的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