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3.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553608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蜡烛》教案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蜡烛》教案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蜡烛》教案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蜡烛》教案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蜡烛》教案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蜡烛》教案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蜡烛》教案3.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蜡烛教案课题名称蜡烛课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炮火掩埋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上。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重点字词:地窖 拂晓 耸立 灯芯 匍匐 瓦砾 颤巍巍 舀出 灼烧 腋窝 肃穆 鞠躬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拓展法。以情为切入点,导情激情悟情移情。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把

2、握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考试的重要考点,引导学生抓方法。即抓正面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结合文意分析,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此类题型,加强训练。教学思路设计一、诗词导入,营造气氛(导情)二、整体感知,激发感情(激情)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情(悟情)四、环境研读,明确主题(析情)五、寄语同学,课堂小结(升情)教学过程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一、诗词导入,营造气氛。(导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烘托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蜡

3、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缠绵哀伤的离别;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无论中外都有很多诗文以借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令人震撼。二、整体感知,激发感情(激情)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师提问明确。 2学生再次读课文,4人小组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交流、讨论。师引导学生,提问、点拨、明确: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3学生再读课文,与同桌交流读后感受

4、。师提问,引导激发。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情(悟情)1品味感人故事。 文章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句子,情节和段落,请试着找出来一些,谈谈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完成句子“这个情节(段落、句子)使我感动,因为”,然后与组员交流,讨论,师巡视,点拨,提问、评点。2.分析人物形象。用“从词(句)中,可看出老妇人是一个的人”句式说话。学生再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师点拨,指导明确。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是一个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的人。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是一个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人。 3)她为

5、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她是一个无所畏惧、不怕艰难的人。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她是一个具有深沉而强烈的母爱的人。3、揣摩心理,探究悬念(移情)(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四、环境研读,明确主题(析情)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

6、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

7、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明确: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8、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明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

9、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

10、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明确: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五、课堂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奉献精神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灵,让我们向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诵读积累诗词明确新闻要素,复述课文寻找感动,揣摩人物研读环境;探究主题学生要求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2、积累有关蜡烛的诗词板书设计蜡 烛老妇人

11、 炮火 蜡烛 和平(母 亲)作业布置1、 学习了本课后,你一定有所触动,把你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吧,形式自选。你可以演唱、绘画、写诗,也可以表演课本剧。2、 假如你是一位和平使者,请你设计几条标语或口号向全世界呼吁。教学反思及学情反馈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

12、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生:我被苏联红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原因是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是那么的年轻,但是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他却无私的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者对红军烈士牺牲时姿态的描写,让人潸然泪下。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在那么一个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人们想躲避还来不及,可是老夫人却毫不畏惧的走向了炮弹横飞的战场,她走的那样坚定,完全不怕被炮火击中。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是那么的衰老,连行走都很吃力,可是她却做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事情安葬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这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毅力啊。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

13、西的无私的爱所感动,原因是为了表达对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的爱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年的心爱的结婚蜡烛点在烈士的坟前,并且在烈士的坟前守侯了一夜。生:我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的无言的行动所感动,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坟前守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当苏联红军发现她时,她仍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向这些红军们鞠了个躬,并点燃了最后一只蜡烛,然后就默默地离开了。此时此刻,语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红军的心是相通的。师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写作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又感受到了南

14、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契柯拉耶夫崇高而深厚爱。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达标检测:1、填空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阅读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和,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下列各句所用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环境描写)B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动作描写)C 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动作描写)D 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出来。“看呀!”那红军说。(语言描写)3.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1)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