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马寄生虫病防治一、马副蛔虫病马副蛔虫病是由马副蛔虫寄生于马的小肠内所引起的,是马属动物常见的一种线虫病,对幼驹的危害十分严重马副蛔虫体型大,虫体近似圆柱形,呈黄白色,雄虫长150-180mm,尾部卷曲;雌虫长180-370mm,尾端直马副蛔虫的发育史很复杂,马从吃入感染性幼虫后,在体内要经过很长的时间(2-2.5个月)和很复杂的移行(随血液循环经过肝脏、肺脏,再返回小肠寄生),才能发育为成虫1.流行病学马副蛔虫病流行甚广,但以马驹感染性最强老龄以马多为带虫者,散布病原体感染多发于秋冬季节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饲养管理有关,厩舍内的感染机会一般多于牧场,特别是把饮料任意散放在马厩地面上让马采食时,更能增加感染的机会虫卵对不利的外界环境抵抗力极强在温度为39℃时,虫卵可变性死亡;在温度低于10℃时,虫卵发育停止,但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活力,遇适宜温度条件时,仍可继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故冬季厩舍内蛔虫卵的存在,为早春季节的感染来源干燥对虫卵的生存不利2.致病作用马副蛔虫的致病性有下列三个方面:(1)机械性损失寄生于小肠的成虫能引起卡他性肠炎和肠黏膜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肠阻塞,甚至肠胀裂和肠穿孔有时虫体钻入胆管或胰管,并引起相应的病症(如胆管堵塞等)。
2)幼虫移行时,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和肺出血及炎症同时可带入其它病原微生物,造成继发感染3)毒素作用马副蛔虫的代谢产物及其它有毒物质作用于黏膜时,可引起炎症并导致消化障碍;被吸收的有毒物质对神经系统和造血机能可产生严重影响3.症状主要危害幼驹病初(幼虫移行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和持续时间不等的咳嗽;常自鼻孔流出浆液或粘液性鼻液,以后(成虫寄生期)呈肠炎症状,消化不良,腹围增大,常有腹痛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肠阻塞或肠穿孔及肠破裂病畜精神不振,易疲乏,毛粗干,发育停滞,黏膜苍白,甚至发生死亡4.诊断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发现蛔虫卵即可确诊死后可在小肠内找到大量虫体5.治疗使用下列药物均有很好的驱虫效果:(1)阿笨达唑(Al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mg2)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0-100mg3)芬苯达唑(Fen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7.5mg4)甲苯达唑(Me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8-9mg5)精制敌百虫(Tichlorfon),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30-50mg,配成10%-20%的水溶液,用胃管投服。
6.预防(1)定期驱虫每年1-2次,驱虫后3-5天内不要放牧,以便将排出的虫体及虫卵集中消毒处理孕马产前2个月驱虫发现病驹,立即驱虫2)加强饲养管理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生物热处理定期对用具消毒;饮水最好用自来水或井水二、马圆线虫病本病是由圆线科(Strongylus)和毛线科(Tricho-nematidae)的40多种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盲肠和结肠所引起的一类消化道线虫病这类线虫分布极广,可以说在自然界里每一匹马都有寄生虫体的寄生数量可从几百条至几万条,甚至10万条以上由于这些线虫均属于圆形亚目,故统称为圆线虫本病常为幼驹发育不良的原因,成年马则可引起慢性肠卡他,使役能力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当幼虫移行时,常引起动脉炎、血栓性疝痛、动脉瘤、胰腺炎和腹膜炎,可导致死亡,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属于圆形科的致病力最强和寄生较普遍的有3种大型线虫,即马圆形线虫、无齿圆线虫和普通圆线虫属于毛线科的有几十种小型的线虫,通称为毛线虫1.流行病学马圆线虫在大肠内发育,雌虫产出大量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经6-14天发育为带鞘的第3期幼虫,这种感染性幼虫主要附着于草叶、草茎上或积水中,幼虫对于弱光有趋向性,于清晨、傍晚或阴天爬上草叶;温暖时活动力增强。
当马匹吃草或饮水时吃下感染性幼虫而遭受感染幼虫在马的肠道内脱去鞘膜,开始在体内移行;有的在血液循环系统内经过一个复杂的移行过程,甚至在肠系膜动脉根部引起动脉瘤(如普通圆线虫);有的进入肝脏,引起特殊的包囊,并在此停留4个月(如马圆形线虫)2.感染性幼虫的抵抗力很强,在含水分8%-12%的马粪中能存活1年以上,在撒布成薄层的马粪中需经65-75天才死亡在青饲料内能保持感染力2年之久,但在直射的阳光下则容易死亡该病既可发生于放牧的马厩,也可发生于舍饲的马匹尤其是当马匹在阴雨多雾的清晨和傍晚放牧时,极易感染马圆线虫病2.致病作用马圆线虫的致病作用有下列两个方面:(1)成虫寄生在盲肠和结肠上,以强大的口囊吸着于肠黏膜上吸血,引起马匹的贫血、卡他性炎症、创伤和溃疡;同时还能分泌溶血性毒素和抗凝素等,致使贫血加剧图1 马圆形线虫发育史• 大肠中的成虫2、虫卵3、第一期幼虫 (2)幼虫在肠壁上形成结节,数量多时可影响肠管的正常功能;普通圆线虫幼虫移行时的危害更大,可引起动脉炎,从而形成动脉瘤和血栓,进而引起疝痛(通常称为血塞疝)、便秘、肠扭转和肠套叠、肠破裂无齿圆线虫幼虫在腹腔下移行,可形成出血性结节,引起腹痛和贫血,在腹腔内出现大量淡黄色至红色的腹水。
马圆形线虫幼虫移行可导致肝脏和胰脏损伤,肝内形成出血性虫道,在胰脏上形成纤维性病灶3.症状马属动物圆线虫病和毛线虫病所引起的症状,大致可分为肠内型(由成虫在肠内寄生引起的)和肠外型(由幼虫发育过程移行而引起的)两种类型1)成虫大量寄生于肠道时,表现为大肠的卡他性炎症、拉粪带汤、贫血和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食欲不振;进而出现下痢,粪恶臭,腹痛,有时可在粪便中发现虫体最后可因恶病质或继发感染而引起死亡少量寄生时,疾病呈慢性过程,马匹食欲减退,下痢,轻度腹痛,精神不振幼驹发育不良,生长停滞若不及时治疗,病性会日趋严重2)幼虫移行时所引起的症状,以普通圆线虫引起的血栓性疝痛最为常见,病马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疝痛,疝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并且间歇性地发作马圆线虫幼虫移行时,引起肝脏和胰脏损伤无齿圆线虫幼虫则引起腹膜炎、急性毒血症、黄疸和体温升高等症状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可取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圆线虫虫卵虫卵共同的特征是:虫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卵壳较薄,表面光滑,呈浅灰褐色,内含数量不等的卵细胞各种圆线虫虫卵难以区分,可从幼虫培养法对第3期幼虫形态进行鉴别。
当在1g粪便中发现有1000个以上的虫卵时,应考虑及时进行药物驱虫对幼虫移行期引起的疾病的诊断是困难的普通圆线虫引起的疝痛,可通过直肠检查触摸到肠系膜动脉瘤而确诊5.治疗使用下列药物均有很好的驱虫效果:(1)阿苯达唑(Albendazole),以往的译名为丙硫苯咪唑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10mg2)芬苯达唑(Fen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7.5mg3)奥芬达唑(Oxf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10mg4)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50-100mg5)伊维菌素(Ivermectin),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0.2mg;以下注射,每1kg体重0.2mg对幼虫引起的疾病,特别是马的栓塞性疝痛,除采用一般的疝痛治疗方法外,尚可用10%樟脑(每次20-30ml)或苯甲酸咖啡因3.0-5.0g以升高血压,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6.预防对本病的预防较为困难在加强饲养卫生管理的前提下,每年应对马进行定期驱虫,一年至少2次;服用低剂量硫化二苯胺(Phenothiazine)有预防作用三、马副丝虫病(血汗症)马副丝虫病又称血汗症或皮下丝虫病。
本病是由丝虫科的多乳突副丝虫寄生于马的皮下和肌肉组织间引起的本病的特点是常在夏季形成皮下结节,结节多于短时间内出现,迅速破裂,皮肤出血如同汗珠,故称血汗症1.流行病学血汗症是一种季节性的疾病雌虫在皮下和肌肉间结缔组织内寄生,移行至皮下时即形成出血性小结节;小结节的出现有季节性,每当马匹处于日光下,气温在15℃以上时才易出现,故一般自每年的4月份有结节出现,7、8月达高潮,以后渐减,至冬季消失结节出现时,成虫以其头部在结节顶端形成一小孔并产卵,虫卵随血流至马体的表面虫卵孵化为幼虫,长220-230μm,宽10-11μm此后的发育需在中间宿主蝇类体内发育已知的中间宿主为前须黑角蝇2.症状病马的颈部、肩部、背部、体侧等处的皮肤上现出蚕头大小的结节,于中午天气炎热时,结节破溃出血,可持续2-3小时,犹如血汗出血停止后,凝成血痂夏季白天炎热时出血多,而早、晚、阴天则减少或停止,第二天可重复出现这种情况能反复多次,间隔3-4周冬季所有症状消失本病大多发生在3岁左右的使役马匹有时出血部可因感染而发生化脓或坏死病马有时出现贫血,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症状病马一般取良性经过3.诊断根据发病季节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触诊患部可摸到肿块必要时,可取流出的新鲜血液1-2滴,置于载玻片上,加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作涂片镜检,可发现虫卵和微丝蚴也可直接压破皮肤取血液检查4.治疗可用海群生(Hetrazan)或酒石酸锑钾注射(1%-2%溶液100ml静脉注射,每隔1-2天一次)局部可用1%-2%石炭酸溶液涂擦,每日1-2次;或试用5%敌百虫液0.5-2ml在病灶周围分点注射或用3%浓度涂擦患部也可试用伊维菌素5.预防以驱避和消灭吸血昆虫为主,同时保持马厩及马匹的清洁卫生;及时治疗病马在昆虫活跃季节,尽量选择高燥牧场放牧,以免遭受感染四、马胃蝇蛆病本病是由双翅目胃蝇科胃蝇属(Gasterophlis)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胃肠道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病马高度贫血、消瘦、中毒、使役力下降,严重时衰竭死亡我国各地普遍流行除马属动物寄生外,还可偶尔寄生于兔、犬、猪和人胃中1.流行病学马胃蝇昆虫属完全变态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以肠胃蝇为例,雌虫产卵于背部、胸、腹及腿部的被毛上,一生产卵700个左右卵多粘在毛的上半部,每根毛上附着1个卵,约经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外力的作用下(如摩擦、啃咬等)逸出,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痒感,马啃咬时食入,第1期幼虫在口腔黏膜下或舌的表层组织内寄生3-4周,蜕化为第2期幼虫,移行入胃内,发育为第3期幼虫。
至翌年春季幼虫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土中化蛹,蛹期为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成蝇活动季节多在5-9月份,以8-9月最盛干燥、炎热的气候,管理不良和马匹消瘦等情况,则有利于本病的流行;多雨、阴天时不利于马胃蝇的发育各种胃蝇产卵的部位不同肠胃蝇产卵于前肢上部、肩等处;鼻胃蝇产卵于下颌间隙;红尾胃蝇产卵于口唇周围和颊部2.症状早期幼虫在口腔、舌或咽部黏膜下移行时,可损伤黏膜,引起炎症、水肝和溃疡等症状患马发生口炎、咽炎,出现吞咽困难、咳嗽等症状;有时饮水自鼻孔流出幼虫寄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后,引起慢性或出血性胃肠炎幼虫吸血,加之虫体毒素作用,使马匹出现营养障碍为主的症状,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贫血、消瘦、腹痛等,甚至逐渐衰竭死亡3.诊断本病寄生时以消化障碍与消瘦为主的症状,很难与其它消化道疾病相区别因此,在诊断本病时,除根据临床表现外,必须考虑流行病的情况,如当地是否有本虫的流行,马匹是否引自流行区,马的体表是否有蝇卵等在感染早期可打开口腔,直接检查口腔及咽部是否有虫体寄生;春季观察马粪中有无幼虫,必要时还可进行诊断性驱虫图2 马胃蝇生活史A.红尾胃蝇B.肠胃蝇C.鼻胃蝇4.治疗(1)精制敌百虫(Trichlorfon),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30-50mg,配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