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53826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合肥市第69中学 宣礼根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三、重难点分析1、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2、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四、设计理念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出全文,先熟悉古诗,再由古诗引出课文,进行理解分析,再回到古诗记忆诵读,紧紧围绕古诗,重点突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点并继续进行训练。同时,加强默读训练,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五、教学准备1、学生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

3、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含义;2、初步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背诵古诗。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3、师范读古诗。4、自由读,读准字音。5、齐读,指名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设计悬念。6、揭题:25黄鹤楼送别(指导写字:鹤,生书空)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板书学生问题)二、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2)读顺课文(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2、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出示

4、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饯行 飞檐凌空 远眺敬仰 誉满天下 伫立 脍炙人口 凝视指名读,师纠正字音、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质疑。相机解释词语及重点内容。(4)评价、释疑,指出优缺点后齐读。(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板书:李白在与孟浩然,并写下。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2)岸边

5、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字意。辞()下()尽()唯()四、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既学了古诗又学习了课文,收获很多。这样的文体就是文包诗,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文的浓缩和提炼。五、作业1、钢笔字描红;2、朗读全文,请同学帮自己打分;3、搜集送别的古诗。第二课时(简略)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感悟送别之情;2、 拓展延伸,表现诗歌魅力。教学过程:一、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二、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三、总结全文四、作业设计板书设计:25、黄鹤楼送别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