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535586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在全球化、市场化、传媒化严重改变和影响着文学生产机制的今天,面对极其复杂的、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文学批评遇到了哪些以前没有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的现状和态势如何,大力振兴和发展文学批评的道路在哪里?这些便是一些十分迫切的、值得我们深入讨论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新课题;提高“软实力”变得极其重要,如何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让人民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鼓舞中得到启迪,是时代赋予文学艺术的重任;而文学批评,进而扩

2、大到文艺批评,文化批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批评首先是一种文化存在,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品、现象、思潮和文学史的文化内涵的阐释,揭示其意义、价值和趋向,引导人们的审美精神走向。文学批评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积极的建构性力量,批评不但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而且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态。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人们往往通过批评,发现杰出作品的价值,揭示某种潜在的精神危机,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总是以宽广的胸怀包容批评,并努力培育健康有力的批评精神。批评只有对人们关注的事物

3、能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人们才会尊重批评。批评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样的发现和尊重中显现出来。那么,文学批评的现状如何?从总体上看来,文学批评还是思维活跃,成果丰富杂多的,人才也源源不断。就发展态势而言,其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着。所以,对于不加分析地把批评现状描绘得一片黯然,并不符合实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存在相当突出的、亟待克服和改进的问题。我在总体上仍然肯定当今文学批评的发展,乃是觉得,以下方面体现出了前进的新特点:首先是,在现当代文学的许多领域的研究取向上,较前更为明智、清醒和辩证了。学院派批评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许更突出一些。上世纪80年代中期搞观念更新,大量引入现代西方

4、思潮,自有积极的一面,却不无追新逐奇的一窝蜂现象;到90年代初,又有一种笼统拒斥现代西方思潮,盲目尊崇国粹的倾向抬头;继之,反过来,又出现了大谈“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的“后学”之风,这些虽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但终究显出了不成熟的浮躁之气。新世纪以来渐渐形成一种占主导性的诉求,那就是,努力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人类精神的高度,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从本土实际出发,寻求不同文化的互补性及发展的阶段性,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学。有健全的批评才会有健全的创作。当今一部分批评对一部分创作的影响力更内在,也更具渗透性了。我这里指的只是一部分。虽然有些作家总说他从来不看批评,但批评对时代精神、人文理想,对文体,对方

5、法,对理念的思考,弥散在精神空气里,而这一切正是许多作家苦思而不得的,作家怎能不呼吸领受呢。这些年来,文化批评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文学批评,某些文化明星和学术超星风头甚健,但不可否认,“文化热”却也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和境界。另外,不能不承认,新的批评人才和批评家不断在文学实践中涌现出来,在文学界,青年文学批评家生气勃勃,富于活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我同时要着重指出的,是从总体来看,文学批评在面对当今的时代思潮、历史语境、现实生活、创作实际时,表现得比较被动、窘迫、乏力,缺乏主体性强大的回应和建构性很强的创意。这和我上面的肯定部分并不矛盾。复杂、多样、众声喧哗的文学现象,是可以从不同侧

6、面作出多种归纳的。主动的、积极的、有影响力的评论,与被动的、跟在现象后面亦步亦趋的评论是不同的。如果仅就数量、口号、声势、名词、新术语、理论旗号以及从业者之众而言,当前的文学批评不仅“繁荣”,简直可以称得上“膨胀”或者“过剩”了。可是,如果就思想深度、精神资源、理论概括力、创新意识、主体性、审美判断力和影响力而言,当前的文学批评就又显得单调、“枯竭”,绵软无力了。当前批评的乏力,也可说是一种整体性的疲软,首先在于精神价值判断力的某种缺失,审美判断力的软弱。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文章停留在梳理、归纳、复述现象表面上,鲜有大的思考,对时代审美走向,提不出切中要害的问题,更谈不上富有独创性的有深度的研

7、究。当前批评存在着与批评对象脱节的严重现象。比如,批评与读者,存在着评者自评,读者自读,热者自热,冷者自冷的互不相涉、漠不相关的现象。批评与创作,同样存在脱节,一些重要的、先锋性的创作或为读者密切关注的创作,得不到及时有力的评论,一些带有典型性的创作难题得不到及时的正视,而一些并无多大代表性的作品的评论和一些无关宏旨的话题,却铺天盖地,占据了大量篇幅。比如,色,戒,“艳照门”事件,就争个没完没了,一时间成为舆论中心。我不是说它们没有耸动性和必须直面的价值,而是说,无论文学,无论艺术界,世界还大得很,它们还没到让全民族密切持久关注的程度。这是不是另一种单调和贫乏的表现呢?批评与市场其实也是脱节的

8、,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和购买行为往往决定新的再生产的需要和走向,但批评者对此似乎做不出有见地的预判、评说、解析,显得无能为力。不少批评家对市场最热销的书籍几乎一无所知。当前的批评显得思想力度不足,精神资源不足,价值坐标不明朗,审美能力不强,批评标准出现某种迷乱现象,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学现象的思想能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而这两种能力,与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厚薄是有直接关系的。批评的失血、贫乏、缺乏判断力,根子还在于它不能与各种丰厚的思想资源保持联系,没有整合和创造性转化能力,比如不善于从传统思想资源、外来思想资源、革命思想资源,包括民间思想资源、少数民族文

9、化思想资源中不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坚实基础。于是面对当今陌生而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现状,依原有的标尺、方法、语汇,就显得有点束手无策,捉襟见肘了。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面对今天文学全面地大胆地赤裸地铺展开来的人性、利益、欲望、身体的方方面面,面对我们这个处于现代转型中的“问题时代”人们有无数的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物质与精神的,伦理与道德的,人性恶与人性善的疑问和困惑,批评却没有能力加以评判、辨析,更没能力去弘扬正面的真善美的精神价值。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理论失效,没有说服力,严重点说,出现了某些思想瘫痪症和失语状态,剩下的“语”就是跟进性的描述,中立性的介绍,没有了理性的尊严,甚至都没有几样

10、武器可用,库存空虚得可怕。人是一种不但能感觉自身存在,还能够反思自身存在的存在,那就必须在物化世界之上,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精神的世界。现在批评的问题在于很难构建起这个世界来。现在思想价值多元,审美意识多元,对同一现象有不同评价是正常的。但是,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文化,人类的普世价值,是有其基本标准的,尽管它也是变动不居的。有了它,才不致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混沌一片。福克纳就说过,占据作家心灵的,应该是勇气、正义、爱、自豪、牺牲精神、同情,怜悯,没有了这些,任何创作只能是无非朝露,瞬息即逝。所以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他们还能蓬勃发展。必须看到,现在既是一个

11、市场化时代,又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是资讯全球化时代。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视阈 ,给文学观念带来了新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学秩序受到了挑战,它还涉及到创作精神,创作方式,批评对象,批评方式,批评标准等等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去探求。就文学批评而言,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也许是,如何在大众传媒时代,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品格,保持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和价值标高。文学批评离不开传媒,因为它没有专属于自己的话语频道,它必须通过媒体才能传播自己的声音。这里就有个自由与不自由的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的汪洋大海,刊物,书籍,副刊,网络,电视,排行榜,研讨会,新闻发布会,铺天盖地,按说

12、它们都可以充分地传播文学批评的声音了,其自由度和选择性应该大为扩展了,而实际情况却是,批评陷入了言说更加不自由的状态,显得更加被动了。因为,评什么不评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言说或不以什么样的话语言说,常常要受到有形或无形的经济利益、功利主义、短期行为,以及发行量、点击率、码洋、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关系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的声音由三方面构成:它们是学院批评,专业批评,媒体批评。通常认为,学院批评擅长于归纳历史,媒体批评擅长于现实描述,而专业批评介乎二者之间,做得好可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都有所贡献。现在的情形仍然不外乎这样三种。不同在于,在媒体时代,学院批评

13、的现实感强化了,人虽不离开学院,但也很关注当下的创作和理论,也注意与媒体保持亲密关系;专业批评仍处于中间状态,且在不断分化,有的人走进学院,有的人倒向媒体,但出走者其基本思路未变;媒体批评则在娱乐化与文化化、事件化与审美化之间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点。这里,切不可把媒体简单看成媚俗低级惟利是图的罪魁祸首,那不公平,现在的批评还需要不断从媒体汲取活力和灵感,谁要是抱着一成不变的“文学批评”观念不变,以精英自诩并自闭,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所以,不能把一切归诸时代原因,语境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批评主体的选择和追求:看批评者能不能从市场化价值中把宝贵的精神价值解救出来,能不能把文

14、学的审美特性完整地呵护,能不能从物质化和商品化中发现更多的富有思想价值的东西,能不能不受大众传媒的左右,独立地发现些什么,能不能把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充分释放出来。一位我所尊敬的哲学家说,如果把民族复兴仅仅理解为经济的振兴,那就大错了,任何民族复兴的关键都是主体精神价值的张扬。我很赞同这一看法。文学也如此。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在今天,文学批评的“现实感”问题也变得相当突出。“现实感”并不是贴近现实的直接同义语,有好多与现实贴得很近、密不透风的创作或者评论,恰恰缺乏现实感;而某些写历史的作品由于有现实精神,反倒有了现实感。现实感是与现代人息息相通的。所

15、以,在我看来,现实感应是既贴近现实同时又能站在更高视点上观照现实的精神姿态和批判眼光。有时我们读某些批评文章,发现批评者并不了解他所关心的“现实”,也不能真正进入他所面对的作品的内部,他只是利用某种书本理论优势在言说,于是提供不出富于生命体验的解读。批评的征服性既表现在认识生活与作品上,也表现在判断镜像与作品的关联上。思想的含量始终与脚下的生活、与生活着的现实是血肉相连的,如果没有首先对这些生活、现实、历史甚至于现象的切肤的体会和认知,那就不管理论话语玩得如何圆熟,概念工具用得如何眼花缭乱,仍然属没有生命力的批评。我们知道,创作必须要有充足的现实感,传递人民的心声,与之保持血肉联系,才能感染人

16、;同样,文学批评也必须要有现实感,触及现时代重大的精神问题,例如,国家民族意识、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关注民生,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健全发展,灵与肉的和谐等等,这才能产生影响力。这种富于现实感的批评,要有强烈的针对性,要不回避当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要有正确的价值立场和是非观,要有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精神,要大胆地、积极地弘扬正面精神价值。在这里,个人的艺术个性与国家的发展潮流,生动的形象刻画与时代的进步运动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切断了这种联系,批评就不可能有力量。现在的确有一个重建批评的理想和公信力,强化批评的原则性和原创性,增强批评的批判精神,大力提升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精神维度的问题。正如有的同行所指出的,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必定要通过相互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在真正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气质和素养,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