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及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义: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是一切哲学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对它的回答是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首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它坚持
2、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4.什么是意识和它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改造世界;意识对人的生理和病理有控制作用。5.矛盾及两个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及二者的对立。对世界状况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
3、问题。7.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什么是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在于: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是对旧事物的一种“扬弃”;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关系)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指处于从属地位、服从地位的矛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4、性及关系和意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它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一般性。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自特点,它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具体性。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各自不相同;二者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而存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个性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二者在一点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意义:它使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10.质、量、度的各自含义。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量:是
5、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1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相互渗透,即在在量变的过程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12.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
6、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什么?(1)二者体现着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是相互区别的;(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理;(3)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势,任何偶然性都服从于内部隐藏着必然性;(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4.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其一,现象是外露的,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所感知;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其二,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15
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规律。所以说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6.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中,实践是第一位,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
8、认识的目的。18.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条件)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而达到的、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者是相互渗透的。1、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前提和基础)2、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19.什么是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关系:(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各有其不
9、同的规定性,因而是相互区别的、相互对立的,绝不能相互混淆。(2)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有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21.生产力
10、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能动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的是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的是阻碍作用。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会使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如虎添翼,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创造了先进的工艺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的动力基础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可以为经济
11、发展提供新的能源和动力方式。四,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一体化,使得各方面的管理,特别是生产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总之,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经济振兴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最有效、最关键的环节和因素,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上层建筑确保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干预和控制社会生活,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2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
12、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质间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5.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职能分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对外职能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26.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
1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二者成正比2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交换。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即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实现优胜劣汰。29.货币的本质及职能。本质
1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的本质。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为基本职能。3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维持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部分:劳动者本人生车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与子女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能力。32.剩余价值及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
15、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的依据和意义。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只发生价值转移,而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故称作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
16、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大于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故称作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它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34.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以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为前提的,马克思赋予追加为资本的剩余价值已新的名称资本积累,并定义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35.资本的有机构成及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