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2.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528090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名词解释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组胚名词解释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组胚名词解释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组胚名词解释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组胚名词解释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胚名词解释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名词解释2.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分布与腺体的颈部及体部的上半部分,胞体较大,呈三角形或圆锥形,基部较宽,核圆,常有双核,居中,胞质嗜酸性细胞内分泌小管:为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并迂回分支,腔面可伸出许多微绒毛。微绒毛系统:为滑面内质网样的结构。线粒体丰富,较大,高尔基体发达。功能:合成、分泌盐酸,分泌内因子。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为分支管状腺。 由壁细胞,主细胞(胃酶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宽45cm的区域,为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粘液性腺,有少量壁细胞,还有很多G细胞,产生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能促进胃肠粘

2、膜细胞增殖,使粘膜增厚。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多,分布于腺体的体部及底部,胞体呈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顶部胞质在切片中呈空泡状,基底强嗜碱性。细胞游离面有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顶端胞质内含大量的酶原颗粒,核上方高尔基体发达,核周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分泌胃蛋白酶原。小肠腺:又称利氏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粘膜层内。小肠腺的分泌液是组成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吸收细胞: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周围有一层细胞衣,为糖蛋白,内含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酶。微绒毛有利于食物的吸收,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进入毛细血管,甘油、脂肪酸在吸收细胞内再形成乳糜颗粒后进入乳糜管。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

3、成的叶状结构,游离在肠腔内的团状结构是绒毛的横切面.,绒毛的中央,可见管腔较大,由单层内皮构成的中央乳靡管,即毛细淋巴管.管周围有散在的平滑肌束.,小肠绒毛的作用是可增大小肠吸收的面积。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顶部胞质充满粗大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电镜下,胞质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其分泌颗粒含有防御素、溶菌酶,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功能。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的中央有12条纵行的、以盲端起始的毛细淋巴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胃底腺的微细结构答:呈分支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越接近贲门部的胃底腺中主细胞越多

4、,越毗邻幽门部的腺中壁细胞越多。为什么说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答:其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粘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构成肠腺的细胞有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未分化细胞。柱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绒毛上皮相似,接近绒毛的柱状细胞与吸收细胞相似,绒毛深部的柱状细胞微绒毛少而短,不形成纹状缘,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胰岛:胰的内分泌部。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一狭窄间隙。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之间,局部质膜凹陷成槽并

5、相互对接、封闭而形成的微细小管,并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的附近,呈放射状走向肝小叶的周边,出肝小叶后汇合成小叶间胆管。肝血窦:是相邻肝板之间的腔隙,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库普弗细胞:定居在肝血窦的巨噬细胞。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呈多角形,小叶的中央有一条圆形中央静脉的横切面,管壁由内皮细胞成。门管区:在几个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中,有三条伴行的管道断面: 小叶间动脉:管腔小而规则,内皮细胞稍突向管腔;管壁较厚,由平滑肌纤维组成。肝小叶的光镜结构答:呈多面棱柱状。在肝小叶中央有一纵行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略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素(板)。肝细胞素之间是肝血窦。肝血窦腔

6、内有枯否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相邻两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胆小管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汇集至肝小叶周边的小叶间胆管内。肝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答:LM(光镜):多面体形;核大而圆,居中,常染色质丰富,部分有双核或多倍体核;胞质嗜酸性,含弥散分布的嗜碱性团块EM(电镜):(1)有三种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细胞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2)细胞器发达 粗面内质网:合成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和补体等血浆蛋白滑面内质网:参与生物转化和代谢,如胆汁合成、脂类代谢、糖代谢、激素代谢和有机异物的转化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蛋白的加工和胆汁排泌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丰富(3)含糖原、脂滴、色素

7、等内涵物。胆汁合成及排出途径的组成结构答:合成:血液中的不溶性胆红素或直接吸收于肝细胞内,或经星形细胞转运入肝细胞内。经肝细胞的作用形成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可溶性胆红素,或释放入血而经肾脏排泄;或释放入胆小管内,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排出:胆小管-肝小叶中央-肝小叶周边-汇入赫令管-汇入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胰外分泌部的结构与功能答:.纯浆液性腺,腺泡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居于细胞基底部。基膜与腺细胞之间无肌上皮细胞。2.腺细胞具有合成蛋白质的细胞结构特点,基部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故此处胞质嗜碱性。细胞合成的蛋白质,经高尔基复合体组装形成分泌颗粒,聚集于细胞顶部呈嗜酸性,其数量因细胞

8、功能状态不同而异,饥饿时分泌颗粒增多;进食后细胞释放分泌物,颗粒减少。3.胰腺泡腔面还可见一些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是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上皮细胞,胞质染色淡,核圆形或卵圆形。4.胰腺的闰管细长,与泡心细胞延续,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逐渐汇合形成小叶内导管,无纹状管。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再汇合成一条主导管,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从小叶内导管至主导管管腔渐增大,上皮由单层立方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主导管为单层高柱状上皮,其中可见杯状细胞以及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见下述胰岛细胞)。功能:分泌胰液。 胰液内含丰富

9、的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等,由腺泡细胞分泌,分别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 胰外分泌部每天分泌约1500ml胰液。为弱碱性液体,其中的水和电解质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细胞(包括泡心细胞)分泌产生,以碳酸氢盐含量最高,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胰液中腺泡细胞分泌的酶有的是以酶原形式排出,如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它们排入小肠后被肠肽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酶。腺细胞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防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若这种内在机制失调或某些致病因素使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引起胰腺组织分解破坏,导致急性胰腺炎。 胰岛的结构与功能答:胰岛pancreatic islets (langerha

10、ns)是胰的内分泌部分,是许多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细胞团, 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散布在胰的各处,胰岛产生的激素成胰岛素,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患糖尿病。胰 岛 人类的胰岛细胞按其染色和形态学特点,主要分为A细胞、B细胞、D细胞及PP细胞。A细胞约占胰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B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insulin);D细胞占胰岛细胞的10%,分泌生成抑素;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eptide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气血屏障:是指肺泡内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

11、管内血液携带二氧化碳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它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连续内皮。II型肺泡细胞:细胞较小,成立方形或圆形,散落在I型肺泡细胞之间,覆盖肺泡约5%的表面积。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装。电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RER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有较多高电子密度的板层小体,其内容物多为磷脂。细胞将颗粒内容释放后,在肺泡上皮表面形成表面活性物质,其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终末细支气管:粘膜层纵行皱襞消失,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外包一层平滑肌。是肺内的导管部的组成成分之一。肺巨噬细胞:有单核

12、细胞演化而来,广泛分布于肺间质,肺泡隔中最多。气管壁的结构答:粘膜粘膜下层外膜上皮(假复层纤毛)、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1620个C形透明软骨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基细胞混合性腺肺内导气部的组成及结构变化答:组成:叶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变化规律: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逐渐变薄;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都逐渐减少,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不成层的环形平滑肌束。肺泡隔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密集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还有成纤维细胞、肺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毛细淋巴管和神经纤维。功能:有利于肺泡内的氧气于血液中的

13、二氧化碳进行换,使肺具有弹性。肺内呼吸部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答: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结构:不连续的管壁和肺泡功能:交换气体肺泡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答:组成:小肺泡细胞,又称I型肺泡细胞,厚约 0.1微米,基底部是基底膜,无增殖能力。 大肺泡细胞,又称II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二棕榈酰卵磷脂),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巨噬细胞,来自于血液单核细胞。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被称为尘细胞,而心衰细胞则是心力衰竭患者肺内出现的吞噬了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巨噬细胞。结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功能:气体交换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14、,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肾单位:肾单位是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髓袢:由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构成。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足细胞:肾小囊内层细胞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突起,称足细胞。血管球:肾小囊中的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球内系膜细胞:系膜细胞相当于肾小球内的幼稚结缔组织细胞。基质是系膜细胞的代谢产物,在染色特异性上与基膜相似,也称为基膜样物质。系膜细胞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可能具有吞噬作用,清除掉滤过时被阻留在基膜上的大分

15、子蛋白和残留物。形态不规则,和染色深,胞质内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吞噬体。肾小囊: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形成的杯状双层囊。近曲小管:近端小管的弯曲部。何谓滤过膜,结构及功能答:肾小球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有选择性”的通透性。这是因为滤过膜各层的孔隙只允许一定大小的物质通过,而且和滤过膜带的电荷有关。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及功能答:也称近血管球复合体或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和极周细胞组成,它们在位置,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故合为一体。球旁细胞它是入球小动脉近血管极处,由中膜平滑肌细胞特化而成的上皮样细胞其分泌的肾素可使血压升高。致密斑是远曲小管近血管极一侧的管壁上皮细胞特化而成的椭圆形隆起,该处细胞变高变窄,胞核聚集呈致密区;它是一种离子感受器,它能敏感的感受远曲小管内的钠离子浓度,当钠离子浓度降低时,将信息传给球旁细胞,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球外系膜细胞与球旁细胞、球内系膜细胞有缝隙连接,可能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嗜络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其胞质中含有嗜络颗粒。赫令氏体: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经轴突运送到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