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526580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央视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城市里的“农民”,以下是节目实录:主持人:1月31号,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正式公布,这已经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年头,1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虽然同样的1号文件,同样的关注“三农”,但是今年的细节跟内容,却带有鲜明的2010年的特点,这其中最让媒体关注和放大的是,今年的1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哪些人呢?主要是指80后 90后的农民工,目前的人数占到整个外出打工农民的60%,大约有1亿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他们岁数大的三十而立了,岁数小的也有十八九岁,标准的成年人。为什么今年的1号文件会

2、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样一个概念?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问题跟期待?与父辈们相比,他们的“新”新在哪?社会会给他们怎么样的新的生活?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短片一:农民工新生代字幕:2月3日 D123动车包厢现场:笔记本电脑看阿凡达刘辉:这是给我妈买的,(这么鲜艳,她会穿吗?)会的,儿子买的她肯定会喜欢。侯法胜:带着钱是最好的,带个大红包,(给妈妈准备多少红包?)让她打开给她个惊喜,保密。解说:200多位在北京打工的河南籍农民工,一起坐车动车回家,包厢中超过90%都是80后的农民工,他们,已经成为外出务工人群中的绝对主力,总人数超过一个亿。字幕:2月1日 国新办发布会唐仁健:在调研这

3、个问题的时候,地方有的同志很形象地讲,说现在拉着拉杆箱的农民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可不一样了。解说:当然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几天前全文公布的2010年一号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因为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这个群体,所以备受关注。记者:这个“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定义?中央又将采取什么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唐仁健: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而我们又总体上或者在很多方面也还

4、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字幕:2月2日 青海省平安县新安村现场:贴春联+炸油卷解说:85年出生的郭长发,三年前走出家乡的大山,一直在乌鲁木齐做建筑工,今年回家他带了辛苦攒下的三万多现金,还有新年的新打算。郭长发:我想这几年再多挣点钱,有机会的话就留在乌鲁木齐,买辆车跑运输,这样一来,环境、条件各方面都更好一些,能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李强:老一代农民工他还有回去的想法,新生代农民工很多就想在城市里长期生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工人?称他是农民工?其实在今天很多研究中也称他为工人。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美国时代周刊居然把中国工人作为封面人物,所以它也承认中国

5、工人的创造力、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贡献。肖红霞:深圳这个城市也是繁华、也是不错,但是能够说想把家安在深圳的,也有人想、也有人不想,在深圳安家的话真的不容易,在这个城市里生存的话真的好有压力的,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解说:外出打工14年,肖红霞在这家电子厂已经做到了车间主管,现在全家最大的单笔开销就是儿子每学期的借读费,4000元,对于月收入3000元的她来说的确负担不轻。记者:你都出来14年了,你觉得你是农民还是市民?肖红霞:我觉得我还是以前我们老家的一个农民而已。记者:你很多年不碰地里的东西了,怎么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呢?肖红霞:因为我的根还在农村。解说:虽然以“中国工人”之名登上时代周刊,虽然

6、已经十多年不务农甚至很少回老家,肖红霞还是把自己认定为一个农民。“市民”还是“农民”?“回去”还是“留下”?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户口本上的“农”字,却给他们的城市生活带来很多现实困难。因为附着在“市民”光环下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等权利和福利,对他来说都遥不可及,他们只是这座城市的劳动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李强: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劳动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是这样,我们确实也要思考。作为一个长远的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转型中的社会,未来中国会逐渐走向城镇化和城市化。那么我们怎么对待农民工,特别是我们怎样对待已经接受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的新生代农民工,

7、确实是我们面临大问题。解说:在新华社披露的一号文件诞生过程中,记述了起草组这样一段重要共识:“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改革,如果不统筹城乡就无法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不能就农说农,要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在一起、与世界经济走势联系在一起”。或许这份2010的一号文件,也是一份写给城市的一号文件。主持人:在公布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日报上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关注90后的农民工。他在文章中也直接写到了90后农民工跟以往农民工的区别,比如说没种过地,然后念过书,起码初中毕业了,生活相对优越,吃苦能力呢比较差,心理上难以接受被歧视等等等等。同样在这篇文章当中,韩长赋专

8、门提到了一个他的担忧,面对新生代农民工,我们准备好了吗?在城市之中会不会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会不会出现城市里的贫民窟?为什么在刚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时候,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情况真有可能发生吗?短片二 警惕“城市新二元”困局解说:如果不是一年多前发生的那场金融危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也许会继续作为一个学界的课题,不会这么快进入公众视野。在那场2000万农民工的失业返乡潮中,80后、90后农民工并没有和他们父辈作出相同选择“回乡务农”。李国祥这其中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到农村去,那么对于农村完全不适应,对农业也不敢兴趣,也不愿意从事农业,在当地社会引起了一定的冲突,有一定的矛盾。那么大部分的新

9、生代农民工没有回到农村去,继续待在城里头,因为他们在观念上、在经济条件上跟父辈不一样,所以他们宁愿待在城市里而不愿意回到农村去。解说:对土地缺乏依恋和对城市生活的认同,让“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甘心回老家种地;而想做城里人的他们,却又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并享受和城里人同等的待遇。既无法退回农村,也没能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缺乏归属感的庞大人群,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同时疏离于城市和乡村的夹心层。这不仅让人担忧,一个新的二元结构是否正在城市中形成?李强:这个群体基本上是城市上的孤岛,这就很奇怪的,既然生活在城市里面,他又没有能融入城市文化,他的生活、社会的交往都没有融入到城市中来,本来城乡二元结构

10、就是城市和农村,现在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在城市里又产生了二元。城市形成的二元结构应该说第一我觉得第一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比城乡二元问题更为突出。解说:事实上,农民工这个生活在城市里却又游离之外的庞大群体,因为没有“市民”的身份,除了要面临来自身份的困惑和尴尬外,更在现实中遭遇很多制度樊篱。那些附着于市民头衔之下的住房、医疗、求学、就业等福利,对于他们来说都遥不可及。在刚刚召开的广东省地方两会上,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成为3名农民工代表最关心的话题。农民工代表 江华平:我小孩如果丢回老家的话,我可能还得在老家买一套房子,我父母得在那里帮我带小孩,我下不能教育子女,上不能尽孝,那我在这个地方会待的安心

11、吗?农民工代表 柴建生:现在留守儿童,大家也知道会引发很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我们希望子女在我们身边,经常督促一些教育一些。解说: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因此出现了一个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让人忧心忡忡的留守儿童群体;而“跟随”或者“留守”,对于农民工父母们来说都不是理想的选项。因为那些随父母来到城里的孩子,很可能得不到一张安稳的书桌,而奔忙于生计的父母同样会对他们疏于照料。范水高中副校长:孩子的坏变化。一组留守儿童解说:因为就业权益得不到保障,年末农民工讨薪事件依旧层出不穷,广州就出现30名工人爬上楼顶集体讨薪事件;而横亘在他们与城市之间的制度门槛,带给农民工也许不

12、只是“城市里的失落感”,根据广州大学不久前一份名为融城与逆城的调查报告,农民工犯罪率近年开始有所上升。谢建社(电话采访):三年来的数据统计分析,这个表就是说这些年来的犯罪的数据有百分之三十几到百分之五十几了,在2007年我们统计40%,2008年已经达到45%了,到2009年,因为我们统计到八月份,八月份去做的调查,已经达到50%。农民工犯罪率。这个比例是呈上升的趋势。解说:有专家认为,如果继续拖延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让这样一个规模很大缺乏归属感的人群,游离于城乡之间,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许会随之而来。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他的撰文中告诫的那样,绝不能在城市里再搞出个“二元结构”,防止出现一些国家

13、现代化大城市边缘的“贫民窟”现象。主持人:曾经有机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做过一个调查,其中的很多数据很有意思,比如说7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手机、小灵通等等通讯工具。这个调查还显示,很多人已经不把自己当做农民,而在这份调查当中,也有一个数据相当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只有20%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想尽早回到农村家中,而剩下的大多数选择留在打工城市里继续生活,或者流露出想留在城市里的愿望。面对如此高的愿望,我们的城市准备好了吗?短片三解说:就在“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同时,本周,还有这样一些消息让回家过年的农民工们在心里不断放大着对未来的憧憬播报:最近昆明市

14、探索安排创业新居,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的住房,这种类似集体宿舍的房子解说:在云南昆明,一年建设1000套创业新居,而且这些公寓就在工业园区的附近,面积从50平米到70平米,农民工每人每月只需要支付百元左右的房租。而在外来农民工最多的广东,眼下正在酝酿推广一种“积分制”,目的是让那些在城镇已经有着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们有序地转变为城镇居民。根据此前中山市的尝试,学历、职称、捐血、做义工等等等等,都是积分制中的重要项目。解说:然而,这些好消息能够被无限地复制下去吗?在本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如此一番表述的确耐人寻味:“这批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农业、农村、土地、

15、农民等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但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温铁军当然大家愿意都说我们愿意打开城门让大家都进来,那是一个正常的思考。但是当你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进来的时候,你就发现大城市已经没有承载更多人口的条件了。看看现实问题是什么,现实问题是所有这些城市部门如果一旦完全放开,他们都没有条件来承载这部分增加人口。城市公交部门说你得给我增加公交车、增加道路、增加维修,教育部门说你得给我增加多少中小学。那医疗部门说得增加多少医院。所有这些都得要财政拿钱。解说:这就是当下中国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一面是1亿“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身份的渴望,而另一面却是从户籍制度、地方财政等等诸多方面,城市还远远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然而,与“城市”一字之差的“城镇”,在今年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却被特别强调。文件称,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一个就是要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