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526028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仲的成就霸业之路:高价买鹿摧垮楚国战斗力尊王攮夷,知人用人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这辆大车向前行,目标明确,道路通达,高歌猛进。高价买鹿: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作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楚国商人一看,有利可图,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的商人。鹿的价格迅速飞涨,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此时管仲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要

2、把鹿价再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管仲为什么要加价购鹿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呢?这是他的一个计谋。这样一来的话,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开心。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好鹤,结果卫国亡了,所以,他们认为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玩物丧志,所以他们非常开心,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这一招对楚国的一些人来讲刺激非常大,一头鹿能赚那么多钱,于是农民不种田了,放下手中的农具换成猎具去猎鹿了,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偷偷去猎鹿。全民皆猎。这样,地就荒了,仗也没人打了,枪头都生锈了。这也是管仲的意图所在,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买不到粮食。这时

3、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霸主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这样,楚国粮食奇缺,部队没粮食吃,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这时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联军,找了一个理由,讨伐楚国。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弱势,求和,不再侵略周边的小国家,听齐桓公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枪,就是孙子兵法上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尊王攮夷尊王攮夷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管仲为相以后,尽心竭力地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不久后就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了。他当时采用的一些政策中有两点,一个是尊王攮夷,另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攮夷的含义是什么?这要从周王朝

4、的衰弱开始说起,就是周朝是文王立国的,但到周幽王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周幽王比较昏聩,他宠信一个女人叫褒姒。为了博她一笑,他点燃烽火。褒姒笑了,大臣们火了。这个典故就是“烽火戏诸侯”。到周平王的时候,国家不行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周朝分成两截,一个叫西周,一个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就是西周跟东周的分水岭,也把这一年作为是春秋的开始。到这时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他已经无力管制天下。好多诸侯国都不听他号令,原来周文王立国的时候封了100多个诸侯,到这时诸侯国还有几十个,吞并掉一点,灭亡掉一点,还有几十个,比较大的有齐国、晋国、楚国、燕国、魏国、中山、陈国、蔡国,各国之

5、间经常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互相兼并。好多诸侯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不听周天子号令,所谓的尊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王”指周天子,因为周朝再衰弱,它毕竟还是中央政府。尊王就是要尊重周天子,尊重周天子的名分、权利。这样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管仲的一个策略,因为齐国再强大,毕竟还是诸侯之一,实际他就是一个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帜来发号施令,挟制诸侯。但尊王令诸侯以后,攮夷又是什么用意?“攮”本意是排除、排斥。“夷”指的是非华夏地区。过去讲中国,实际就是中原,它的区划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安徽、湖北这些在长江北岸的部分。此外其它地区泛称“夷”。还有具体说法,东夷、

6、西戎、北狄、南蛮,总称为“夷”。所谓“攮夷”,周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少数民族部落好多是游牧民族,利用兵强马壮,习惯打仗,经常来侵略中原。“攮夷”一方面要抵抗侵略,另一方面对非华夏文明的要排斥。当时华夏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所谓“夷”,它就包含了落后、蒙昧、野蛮的含义,“攮夷”还有维护正统、维护文明,作为一种口号,容易引领团结其他诸侯国。管仲深谋远虑,且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具体说,他是以政治目的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外交活动为中枢,从而帮助齐桓公争取各个诸侯国的支持与服从,奠定齐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管仲拼命督促齐桓公要多参与整个的国际事务。在公元前661年的时候,北方的狄攻打邢国,次年,狄又消灭

7、了卫国。齐桓公当时想,关我什么事,又没危及到我,所以不愿意出兵救援,而且没事就吃喝玩乐,不听朝政。管仲就批评他说,齐国周边的战事不断,兵戈四起,其实已经威胁到我们了,您竟然不闻不问,这是悲哀。齐桓公一听,马上振作起精神,毁掉了他自己吃喝玩乐的那些东西以后,决定以武力对外进行干预,之后就真的收到了效果。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了,齐桓公就做主,拥立了太子郑即位。所以后来太子郑,也就是周襄王很感激他,送了祭肉给他,向他表示奖赏。齐桓公抓住这个事情大做文章,正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肆张扬其事,搞了一个盟会,一方面显示自己拥立周天子的功劳,同时又显示周天子对他的倚重,这是一箭双雕。好多诸侯国都来

8、参加了,盟会当中定了一些条款,诛不孝,不能更易太子,不允许以妾为妻,都在维护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知人用人各尽其才管仲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口外买过一匹好马,这匹马浑身墨黑,惟有四蹄如雪,卖马人叫它“雪里站”。有一次跑生意,马被偷了。管仲非常难过。等了三四天,这一天,管仲鲍叔牙正闷坐在店中,忽然听到远处有马的嘶鸣声音,二人忙出门一看,“雪里站”回来了。马见了管仲之后还用舌头舔管仲的手。这是“老马识途”的典故。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真正有文献依据的来自韩非子说林记载,管仲跟大臣隰朋跟着齐桓公去攻打一个国家孤竹国,春天去的,冬天回来。回来的时候部队迷失道路了,找不到原来的路,管仲把一匹老马的缰绳解开,让

9、它带路,于是部队很顺利地回来了。而部队行军想喝水,没水喝,隰朋就找蚂蚁的窝。蚂蚁窝都是靠近水源的。很快就找到水了,所以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八个字,韩非子里说:“老马识途,蚁穴近水”。韩非子也可能是寓言故事,但那是有文献依据的。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可以象征管仲对齐桓公在政治上治理国家的引领关系。他在用人上的一些观念跟做法也很独到。在用人方面,史料记载也比较明确,管仲在齐桓公刚刚拜他为宰相之后不久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就有任用贤能这一条,而且他当时比喻得非常好: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一条涓涓细流。国君想要成就大业的话,必须任用咱们齐国的五位杰出的才俊,号称“五杰”。管

10、仲在推荐这五个人时,是拿什么来说服齐桓公的呢?管仲说,“行为合乎规范”、“进退合乎礼节”、“言辞刚柔相济”,“吾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让他做外交部长,负责和各国之间的交往,负责外交。开荒地,建城池,种粮食,管行政,他认为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所以请任命宁戚做大司田,掌管农业,做农业部长。让军队进退有节,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所以请任命他做大司马,是国防部长。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不罚无罪,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掌管法律、司法、刑律,是司法部长。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所以请任命他为大谏臣,主管监察谏议这方面的事情,是监察部长或者是纪委书记这样

11、的角色。他用了五个“吾不如”。这就是宰相之才。谁该干什么工作,他都了然于胸。一旦要用的时候,就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推荐这五个人后,他还说了一句话,如果要管理好齐国,想富国强兵,用这五个人够了。但是如果要成就霸王之业,那则非我管仲不可。几个“吾不如”只是说他们各自的特点,但没有否定自己,非常自信。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任命了这些人,让这五个人各施其职,并且拜管仲做宰相,这就组成了强有力的内阁。宁戚是个名人,有句成语叫“宁戚饭牛”。照淮南子的说法,宁戚是卫国人,到齐国来经商,有一天傍晚,他在城门旁边住宿下来,正在喂牛,这时正好齐桓公在城外迎送客人,宁戚就敲着牛角唱一首歌,很悲哀,齐桓公一听

12、,这个人不平凡,就把他带回去了。这就是“宁戚饭牛”,有名的典故。宁戚主管齐国的农业生产,在管仲一些政策的引导下,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都很好。当时齐国盐碱地很多,叫“泻卤”,他们就治理盐碱地,兴修水利。还有“相地而衰征”,这是管仲提出来的,就是根据土地的肥沃还是贫瘠来相应地多收或者少收税收,这个政策很灵活,很实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东郭牙呢,有人认为就是鲍叔牙,过去对人的称呼有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叫“村东头、村西头”,东郭就是东城。鲍叔牙还有一个特点,性情耿直,敢于说真话,敢言直谏。他对一个人的优点,极力表扬,对一个人的缺点,极力批评,包括齐桓公有一点不是他都敢犯言直谏。历史上有这方面的记

13、载,齐桓公在成就了一些事业以后,洋洋得意,想铸口大钟,要把自己的功业铭刻在钟上面。他认为自己可以与尧舜相媲美了。结果,他去征求鲍叔牙意见,鲍叔牙非但不说他的功德,反而数说他的过失,齐桓公感到很惭愧,齐桓公这个人很有肚量,他对鲍叔牙讲,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的话,我可能就要犯大错误了。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以后,经常向管仲请教治国安邦、称霸图王的大计。有一次就问这么一个问题,他说,管仲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身上有很多毛病,第一,我这个人好打猎,管仲说这没大碍。齐桓公又问,我这个人好喝酒,管仲说这对齐国的霸业也没有妨碍。第三个毛病寡人好色,管仲认为不妨害国家。管仲讲这个话有一个前提,他是以退为进。齐桓公很意外,

14、但是管仲紧接着就讲了,有三件事不能做:一,得贤而不能任;二,用而不能终;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如果国君做了这三件事那就会危害到国家的大业。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危害性与这个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所以这次谈话,好多书上都有记载。这里可以反应出管仲的一些人才观念,第一,作为一个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第二,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用到底。第三,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是最不好的。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当时,在齐桓公的身边也有小人。一个叫易牙。这个人把自己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尝人肉是什么滋味的。一个叫公子开方,据说是摒弃

15、了荣华富贵,父亲去世他也不回家奔丧,要留在齐桓公身边讨好他。还有一个叫竖刁,自己把自己阉割了,做了宦官,以便更接近齐桓公。这三个小人,齐桓公对他们很信任。管仲病重,齐桓公就问管仲接班人的问题,而且就一个个把这三个小人推出来,问问易牙可以吗?不行,这个人杀自己儿子,非人情。推荐公子开方,管仲也认为悖逆自己的亲人,非人情,不行。竖刁更不行,自宫。他自我阉割然后做太监接近齐桓公,违背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管仲看事,看人,既高屋建瓴,登高望远,还注重事之常理,人之常情。有一种说法叫“大奸若忠”,看上去这种人忠得不得了,实际上这种人最坏。所以管仲认为这三个人是坚决不可以用的。结果这三个小人在齐桓

16、公的几个儿子中间拉帮结派,制造摩擦,争权夺利,相互残杀,齐国搞得大乱。齐桓公后来被他们关在一个深宫之中,连饭也没吃。一代霸主最后的结局就是害在这些小人手里,自作自受。事实证明,管仲的确有识别人的非凡眼光,他洞察细微,预测未来,人们称之为“管仲预见”。管仲治理齐国四十多年,实行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管仲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深远的意义。善于运用经济杠杆古代,国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工商业。他把富民放在首位,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是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正是这样,齐国一跃成为了最富有的国家,为称霸奠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