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52496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

2、、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争中,他

3、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的制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从王安石

4、变法中所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来看,证明了司马光在政治上的老练和稳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应该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撰写。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

5、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为他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司马光著史,还选取了刘恕、刘(分文)、范祖禹等人做为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通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主编司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通

6、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一、排列丛目;二、编写长编;三、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的情况。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多万字。二、精心的考异。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

7、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三、编制目录。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

8、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通鉴体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以起,形成了一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这一系统中,通鉴以通史成书,便干探明变化之由,寻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五、加工贯通。集体写

9、书,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胜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六、撰写附论。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所论多为治乱之

10、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匠心的是,这么多的附论,与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详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在进通鉴表中,他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目力不足,继之以夜。有人见其残稿堆积有两屋之多,皆蝇头小字,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书成之后,66岁的司

11、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了。所以倾毕生精力于此书,还在于寄托其治国的热望,他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样,他也就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了。这不正说明了他著史是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吗?实际上,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为之作注的胡三省深暗此理。他说: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

12、不可不读之书。近千年的历史证明: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如今,对通鉴的研究正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它将更多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借鉴。这一发展趋势,是司马光始料不及的,也是其卓绝贡献的必然结果。司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鉴系列著作中,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历年图七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种,200余卷,是他对我国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司马光虽热心于治国,但由于政见不同而未能有更多直接参与政事的机会。直到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67岁高龄的司马光,随着要求废除新法的浪潮被迎回宫中,担任了相职,开始元佑更化,尽罢新法。他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之后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出,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在灵柩送往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画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象,饭食必祝。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宰相,能得到民众这样广泛真诚的悼念,实属罕见,也是历史的必然。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