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52015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课教案[76].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班 级:水平四七年级 人数: 单元课次: 第二次课时 授课地点: 学习目标一、 认知目标:理解脚内侧传球动作概念。二、 技能目标:掌握脚内侧传球的动作要领,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勇敢、机智、果断和团结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学习内容1、足球脚内侧的传接球2、传接球接力赛重点支撑脚的位置,击球脚触球的部位难点传球时击球腿的正确摆动;接球时触球脚后缩卸力场地器材平整的足球场,8件训练背心,每两位学生一颗足球和一块标志蝶。安全措施1、 课前认真检查场地是否平整2、准备活动要充分3、学生是否有过饱或饿4、学生身

2、上有无钥匙、笔等物体,有没穿运动鞋服5、出现伤病及时处理,及时汇报教学流程课堂常规 热身操 启发学生 基础练习 有距离的传接球练习移动中的传接球练习 传接球接力赛 整理放松 回收器材顺序时间达成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准备部分10分钟1、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组织纪律。2、 养成运动前热好身的良好习惯1、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介绍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2、慢跑热身操学生成四列横队排列。xxxxxxxxxxxxxxxxxxoooooooooooooooooo 要求:集队快、静、齐2、学生分4组练习 学生按照规定路线进行慢跑热身 跟随教师进行热身操1、 教师组织2、 教师组

3、织,带领学生慢跑。居中讲解示范,观察纠正错误动作 顺序时间达成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基本部分25分钟1.自由练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2.培养骨干、学生掌握脚掌踩球与脚内侧传球部位3.培养骨干、学生传接球能力4.培养骨干、学生传接球能力和观察能力1.学生自由练习,领悟脚内侧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要领。2.传接球基础练习:两人一组,一人负责踩球,一人按照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原地模仿练习3.两人为一组,学生间隔2米、5米进行传接球的练习4.学生分为8列,每列一位小组长,小组长控制球,每列的第一位队员分别在标志蝶的左右两边各完成一次传接球,完成后排到队尾。依次进行。1. *.*.*.

4、*.*.*.* *.*.*.*.*.*.* 要求:按照教师的要求有序进行练习 2.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踩球,一人原地踢球练习*.*3.学生练习图:* 2米 .* 5米 .*4.学生练习图:* * * . *为标志蝶,.*为小组长。练习完后排到队尾。1. 有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确保安全。 教师观看学生练习的优缺点。2.动作要领:直线助跑,支撑脚的位置踏在距离球侧方15cm左右,踢球腿屈膝外展,脚尖稍翘起,脚底与地面平行,用脚内侧部位击球中后部,然后身体随前动作。接球用脚内侧碰 球,当球速快时脚内侧碰球同时向后拉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小组长、纠正错误。小组长负责本组组织。3、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小组长、

5、纠正错误。小组长负责本组组织。4、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小组长、纠正错误。小组长负责本组组织。结束部分10分钟1、培养学生灵敏性,放松心情。2、放松肌肉、小结本课、整理器材传接球接力赛: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成相等的两个小分队,两个小分队面对面。比赛开始后,队员用脚内侧传球给对面的队友,然后跑至对面的队伍排好队,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放松拉伸腰背部、腿部排到队尾 *. 传球 * * * 排到队尾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o o o o o o o oo o o o o o o o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规则,成为接力赛裁判。2、教师讲解示范并带领学生做放松、整理预计运动负荷平均心率:男:1305 次/分女:1205 次/分练习密度预计405 %运动心率曲线图预计课后作业课后勤加练习,巩固本课学习内容。课后反思1、 学生比较紧张,课堂练习气氛不够活跃;2、 课堂上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后面比较紧凑。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还有待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