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517644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姓名:王超 学号:0904110016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摘 要:稻谷是人类的主要的食品来源,稻谷贮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稻谷在仓库、市场流通和消费者存放过程中生虫、长霉、发芽及延缓陈化。目前稻谷的贮藏方式主要有熏蒸、低温、脱氧、 保藏等常规保藏方式。而我们稻谷的贮藏方式也是较为落后,不利于稻谷等粮食的保藏。而如今绿色、有机粮食逐渐发展稳定。随着而产生的新技术也逐渐运用于实际保藏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我过现阶段的粮食保藏现状及国外的先进保藏技术。 关键词: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优化、新技术的研究 前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3294万平方米,占我国耕地总面

2、积的四分之一;产量达到770万吨,占全世界水稻产量的百分之七。如此大量水稻收获后不及时进行技术处理,很容易发芽霉变,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储藏技术是水稻生产中的必要环节。我国是世界产粮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做好粮食储藏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军需民食,也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度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解决项目,以目前我国的粮食储藏问题的现状来看,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我这篇论文中将主要针对粮食中稻谷的储藏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1. 国内外稻谷的储藏的技术1.1我国稻谷储藏技术的发展稻米除了当年生产加工、直接供给消费者外,大部分

3、需要以稻谷形式存储起来实现粮食的持续供应,存储时间长可达几年,短的也有几个月。稻谷的特征之一是不宜储存,在一般储藏条件下稻谷第二年就开始陈化变质,表现为胚乳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游离脂肪酸会增加、淀粉组成细胞膜发生硬化、米粒的组成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等,使得到、稻米在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等方面发生劣变,口感变差,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和粮食企业的效益;而且稻谷大量长期存储对成本逐年增加,品质逐年降低,积累成为大量的质次价高的粮食。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目前大面积种植欧德水稻单季晚粳品种中,稻谷在储藏中品质劣化的程度和时间等均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有的品种储藏2年左右仍保存较好品质,而有些品种即使储藏6个

4、月,加工后的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也会出现明显下降。一般认为稻谷的宜储藏年限为3年左右。因此,如何掌握晚粳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的陈化(即品质劣变)规律并延缓晚粳稻谷的陈化,是实现我市优质晚粳稻米产业化的重大课题,也是众多米业公司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鉴此,本项目针对目前嘉兴市优质晚粳稻谷耐储藏性能参差不齐、影响米业企业优质安全稻米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嘉兴市农科院和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在前两年及本年度新产的众多不同基因型优晚粳基因稻谷采集和储藏的基础上,选择嘉兴地区大面积种植优质晚粳品种,研究不同储藏环境条件和不同储藏时间下,自然陈化的优质晚粳稻谷品质变化规律,总结出适合米业企业

5、应用的优质晚粳的稻谷优化储藏技术,推进优质晚粳稻米产业化。1.2国外储藏技术发展趋势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城乡居民的主粮,但稻谷的耐储藏性差,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就回产生陈化变质现象,使品质降低,影响商业价值。稻谷陈化是指谷物在储藏过程中会逐渐失去新米特有的香味而产生陈米的臭味,酸度增高,烧熟的米饭松散、黏性降低,品质下降的现象。储藏时间较长的陈米,将基本丧失新大米饭香、粘、软的食用品质。大米品质陈化主要表现有:1.色泽:光泽逐步减退、变暗。一般过冬以后纵纹呈现白色,条纹较细,色层较浅,无起毛,通常称“起筋”;2.气味:大米的香味减退或消失,出现糠酸味,通常叫:“陈味”;3.酸度:酸度增加

6、,是脂肪酸与各种有机酸增多所引起的,其中脂肪酸的增加,往往起主导作用;4.黏性:胶体物质衰老变性,黏性下降,吸水量减少,持水能力减退,煮稀饭则汤水稀薄,食用品质降低。影响稻谷储藏陈化变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概括起来主要有细胞壁。蛋白质变化、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相对变化、羰基化合物、游离脂肪酸、脱脂酶、旈基变化等的影响。而外因主要是包括温度和湿度在内的储藏条件的影响。水分含量较高,会造成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特别是在氧气的条件下,可造成霉菌的大量滋生,使得受害稻米的碾精出米率和品质均显著降低;另一方面,水分含量过高,会造成稻米本身呼吸作用加强,养分消耗,品质变劣。稻米安全储藏的含水

7、量在14.5左右。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5-10低温条件下储藏的大米,即使经过一年也不易陈化;而在30-40高温下,储藏时间不到60天就发生严重的陈化。目前稻米的储藏方式主要有熏蒸、低温和脱氧。当前的熏蒸方式主要有两种环流:环流熏蒸和局部熏蒸。从正在进行的生产性试验看来,环流熏蒸效果是很好的,然而,从经济、有效使用环流熏蒸技术与设备的角度出发,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采用全仓环流熏蒸处理。在局部或表层生虫,只需进行局部熏蒸。熏蒸处理虽然成本较低,但可影响稻米的食用品质,过多使用甚至可威胁稻米品质安全,且病虫可对熏蒸机产生抗性。低温储藏就是利用自然低温条件或机械制冷设备,降低仓内储

8、粮温度,并利用仓房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确保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粮堆温度维持在低温(15)或准低温(20)以下的一种粮食储藏技术。目前,降温方式主要为机械通风。低温储藏无论在保持稻米品质还是提高储粮经济效益方面,均呈现常温储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忧郁仓房隔热性能、入库粮食质量、冷却降温能耗等因素的租约,影响了低温储藏的稳定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而一直无法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脱氧储藏食指将仓房中的氧气以二氧化碳、氮气等惰性气体取代而实现保持稻米品质,该技术因对仓房的密闭要求、维持成本较高而无法大范围的推广。除此意外采用壳聚糖涂膜等方式也有所应用。但现在,普通稻米储藏方法还是以常温储藏为主,且大部分粮食储藏

9、库仓房为平房,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储藏保鲜。提高稻米储藏特性一直是粮食和种子生产、经营部门、企业长期关注的问题。随着消费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对稻米储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稻米加工经营者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内、外作物科学和谷物化学工作者一直都在探寻稻米在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研究稻米品质劣变评定的诸因素如何选择和量化,以便制定出人反映稻米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指标及测定方法,从而指导储粮工作,确保储粮安全。通过与嘉兴市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在前两年及本年度新产的众多不同基因型优质晚粳基因型稻米采集和储藏的基础上,选择嘉兴地区大面积种植优质晚粳品种,研究不

10、同储藏条件和不同储藏时间下,自然陈化的优质晚粳稻米品质变化规律,总结出适合米业企业应用的优质晚粳的稻米优化储藏技术,推进优质晚粳稻米产业化。 2 我国粮食储藏现状及问题 2.1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农户储粮在我国是最薄弱的环节,仓储装具简陋,管理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储藏技术指导,粮食产后损失较为严重。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普遍采用简易的储粮装具,如编织袋、麻袋、围席囤,甚至露天堆放,造成虫、鼠害和霉变以及畜禽啃食等,损失较大。农民缺乏正确的储粮技术指导,对减少损失和提高粮食保管品质的意识也不强,加之较少有适合农户储粮的效果好、成本底的器具,农户也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据综合调查,我国农户产后储粮损

11、失一般在8%10%,个别地区抽样调查甚至近20%。分散在全国2.4亿多农户储存的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按8%10%测算,全国每年仅农户储存粮食损失达15002000万吨,损失180200亿元,数量比较惊人,相当于一个粮食主产省的粮食年产量。 2.2粮食储藏问题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一是粮库数量较多,但结构还不尽合理。全国现有仓容中,有效仓容占88%,其中国债项目及省级直属重点项目的设施条件好,设备配套,但多数粮库还不尽意。多数粮库仓型复杂,完好状况良莠不齐,给储藏管理规范化和先进储藏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困难。二是粮食大流通尚未形成,粮食“四散”体系未建立,中转环节多,成本较高,效率较

12、低。一些粮库收储的不同品种或同品种批次差别较大的粮食,难以做到分仓储存,混仓储存造成储粮安全隐患和粮食品质、等级的下降。三是仓储设备的配置水平不平衡,新建粮库配置的设备数量多、技术先进,原有粮库配置的设备少、技术落后,大中型粮库的设备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并注意维修保养。小型粮库设备利用率不高,维修保养的不够造成有些设备已经无法使用。四是尚未消除露天储粮,简易储粮设施以及仓房老化需大修或待报废的比重仍然较大,很多建设年限较久、使用年限较长的仓房因维修资金紧张或仓容闲置而导致仓房受损。 近几年我国需大修的仓容在连年增加,2005年全国已达2848万吨,比上年增加557万吨。每年还有超过700万吨

13、待报废仓容。不完好的仓容不利于粮食的保管,存在储粮安全隐患。 2.3粮食储藏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还远未完成 尽管注重了粮食储藏标准规范的编制,但编制、修订的速度还是落后于快速发展的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要求提高的状况,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不利于粮食储藏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利于设施设备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标准系统性差。许多标准之间不衔接、不配套,与形成一套完整标准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二是采标率低。在我国已经制定的19744项国家标准中,有862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仅为43.7%,而粮食仓储行业的采标率远低于这一数据。

14、在即将完成的粮食储藏标准规范体系中,分通用标准、专业标准和基础标准,共有138项,但目前已有的标准只有34项,仅占24.6%。三是标龄长。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国家标准有效期为5年,即自标准实施之日起,每5年要进行一次复审,重新确认其是有效、修订还是废止,ISO标准也有同样的规定。而粮食行业,特别是粮食仓储行业的许多标准的标龄都大大超过了5年。最典型的是在我国粮食仓储行业中起“法典”作用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是1987年颁布实施,在粮食仓储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国家粮油仓库管理规范,也是1987年颁布实施的,时间如此长,而粮食储藏技术和管理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制定的规范已经严重不适应当今的

15、要求。 2.4粮食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 多年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比较重视。一些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有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有些地方还经常组织安全生产演练和技术竞赛,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的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得到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性质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重经营轻管理情况明显,加之有些地方粮食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弱化或职能不明晰,安全生产问

16、题日益突出。 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无证上岗,特别是季节性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不进行必要的培训就上岗操作等情况存在较多,这都埋下了隐患。伤亡事故发生有的是浅圆仓埋人、烘干机前仓进料口埋人、粮堆粮垛倒塌、电器和设备使用及药品药剂管理使用不当等。2006年4月1日,某淀粉厂钢制储粮仓发生崩裂坍塌,造成10人死亡、3人受伤的重大事故。事故的主要原因,既有建造单位在建造时没有按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及没有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外,也有淀粉厂没有认真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压仓使用所致。粮食行业的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 3.我国未来稻谷储藏的发展方向3.1 “绿色或有机”储粮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发达国家尤其重视粮食产后的质量,以粮食的最终使用品质和最佳用途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