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508274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使用中药学(自行打印)(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四气的作用1.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2.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二、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 ,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

2、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 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 质地: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气味: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炮制和配伍:酒炒则升,姜汁

3、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四、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一一主要对脏腑及其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五、毒性:毒性反应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 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第二单元 中药的作用指中药对机体影响,亦即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功效的分类: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和性味归经毒性的枢纽。一味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所以不少药物往往具有对因治疗功效,又具有对症治疗功效。功效分类: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第三单元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的意义1. 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

4、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2.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3 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二、中药配伍的内容1. 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七情配伍 单行:指用单位药治病:如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同一章)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 热泻火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 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

5、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用药禁忌)如“十八反” 、“十九畏”。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第四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一、配伍禁忌: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无太子和

6、党参)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二、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第五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先煎: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

7、或破坏,入药宜后下。 包煎:蒲黄、海金沙等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较细;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 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时,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煎汤代水:如灶心土。第六单元 解表药*作用机理: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 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伤阳气,损及津液,造成“亡阳”“伤阴”的弊端。*用药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

8、,也应慎用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1.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辛温解表之要药,取其散寒通滞之功,也可治风寒痹证,阴 疽痰核2.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麻黄发汗力强,多治风寒表实;兼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风寒表虚有汗、表实无汗均用;兼能温经通阳,助阳化气,用治寒凝经脉、风寒湿痹、 痰饮蓄水证、胸痹、心动悸、脉结代等证。3.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胃寒呕吐:“呕家圣药”之称。5.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6.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发表透疹消疮

9、宜生用,止血宜炒用。7.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为治风通用之品。8.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9.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0.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13g ;散剂,每次服煎服,0.5 1g11.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颠顶疼痛。12.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治鼻渊之良药13.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用纱布包煎。二、发散风热药1.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3.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

10、止痉。4.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5.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桑叶与菊花:疏散风热,桑叶甚;清肝平肝菊花优。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又能清热解毒6.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7.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 用或 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8.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9.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柴胡、葛根与升麻: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11、葛根又能生津,治疗消渴病,且善解肌以治疗项背强痛。 升麻又能清解阳明热毒,治疗阳毒发斑、胃火牙痛等。10. 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七单元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苦燥清泄,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 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一、清热泻火药1.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

12、要药2.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长于清泻肺胃实火,治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收敛生肌。*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治阴虚火旺证。3.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4.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5. 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6.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1.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二、清热燥湿药1.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 炭用。2.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泻痢要药。3. 黄柏清热燥

13、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黄芩善清肺热,治肺热咳嗽;凉血安胎,治出血、胎热不安。黄 连效强,善清心、胃火,治心、胃火证,为治湿热泻痢要药。黄 柏善清下焦热邪,治下焦湿热证;退虚热治阴虚内热证。4.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5.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6.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反藜芦。7.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三、清热解毒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2.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治瘰疬痰核。3.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

14、湿。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4.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5.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6.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7.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尤善治崩漏下血。止血宜炒炭用。8.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为治疗乳痈之要药。9.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0.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11.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肺痈吐脓,肺热咳嗽。12. 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13.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14.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6. 马齿苋

15、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17. 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0.52g。18. 白花蛇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毒蛇咬伤,各种癌症。19. 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20.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21.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22. 山慈菇清热解毒,消痈散结。23. 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痛经下乳,舒筋通脉。24. 野菊花清热解毒。四、清热凉血药1.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反藜芦。2.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无汗骨蒸。3.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4. 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疮疡,湿疹,水火烫伤。5.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宜先煎 3 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五、清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