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成稿).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506403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成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成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成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成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成稿).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城市噪声污染与控制现状13级汉语国际教育 吴霜 32013060171摘要 论文主要介绍了城市中噪声污染的分类,重点介绍了是交通噪声、工厂噪声的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噪音对人身体的伤害。并指出了对以上类型的噪声进行防治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对于防治城市噪声的一些看法及发出呼吁。 关键词 城市噪声 噪声分类 身体健康 防治对策 呼吁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诸多环境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城市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声主要是指交通噪声、工厂噪声的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

2、,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正文一、城市噪声污染的来源分类一是交通运输噪声,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声已成了交通噪声的元凶,占城市噪声的 75 。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声污染城市。 二是工业机械噪声,这也是室内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声响。这些声响在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尤为严重,虽然都做了一定

3、程度的降噪声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的噪声。 三是城市建筑噪声,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一般在90dB以上,最高达到130dB 。 四是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它包括了生活噪声及其他噪声,如鞭炮鸣放声、广播电视录音机声、钢琴管弦乐器练习声、儿童嬉闹声、自来水管道噪声、楼板的敲击声、门窗关闭撞击声、走步声等等。再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占城市噪声的14。二、城市噪音对人体的伤害1、噪

4、声对听力的损伤。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如果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有检测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

5、人的听力就会受损。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声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声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噪声污染是引起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听力的损伤也与生活的环境及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农村老年性耳聋发病率较城市为低,纺织厂工人、锻工及铁匠与同龄人相比听力损伤更多。 2、噪声对视力的损害。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

6、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3、噪声能使听力、视力受损外,还能诱发多种疾病。 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

7、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噪声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诱发一些疾病,但也和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 4、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据统计,噪声会使劳

8、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由此可见,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有人曾对在噪音达95分贝的环境中工作的202人进行过调查,头晕的上中39%,失眠的占32%,头痛的占27%,胃痛的占27%,心慌的占27%,记忆力衰退的占27%,心烦的占22%,食欲不佳的占18%,高血压的占12%。所以,我们不能对强噪音等闲视之,应采取措施加以防止。当然,人们对噪音比较敏感,各个体之间是有很大差异,有的人对噪音比较敏感,有的人对噪音有较强的适应性,也与人的需要、情绪等心理因素有关

9、。不管人们之间的差异如何,对强噪音总是需要加以防止的。三、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积极建设和规范管理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使重点城市环境噪声总体水平不再下降。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的特点正在发生变化,如由固定噪声源治理向流动噪声源治理转移,由大环境的噪声治理向小环境的噪声治理转移。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近年增长迅

10、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综合因素来,在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的作用,城市环境噪声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改善下,城市环境噪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环境噪声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四、噪声污染的减小与防治 在明确了不同类型噪声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对策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噪声的特点,把噪声污染防治对策贯穿到噪声污染防治的各种手段中。这些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技术措施防治噪声污染。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噪声,制订不同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对消声、隔声、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制订技术规范,指导和规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和工程建设活动,保证噪声污染防治工程和设施建设质量,发挥防

11、噪降噪的作用。 2、营造隔音林。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3、运用规划手段防治噪声污染。规划是噪声污染防治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许多噪声污染问题都是由于过去不合理的规划造成的,或

12、者说是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噪声污染因素而产生的。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注重区域功能布局,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应作为今后噪声污染防治的首选措施。 结论噪声危害千家万户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广大群众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平时避免大声喧哗,同时主动维权,积极参与整治噪声的行动,共同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参考文献1姚本伦. 城市交通综合整治规划体系探讨J. 安徽建筑, 2008,(05) . 2宫瑞婷.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分析与对策研究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01) .3林常明,陈光冶.轨道交通噪声机理研究与控制.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5 9. 4罗桂环 绿色的期望:漫谈环境保护-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05 刘凯. 浅谈交通噪声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6) .6 刘砚华,张朋,高小晋.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现状与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09,(04) .7 陈晓华. 城镇环境噪声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8) . 8 朱俊. 交通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 交通与运输, 2009,(01) . 9 丛燕. 试论噪声的污染、影响及治理技术J. 新疆化工, 2008,(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