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506297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一)急性期。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安静卧床,床头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炎、褥疮。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药。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及颅内高压。(2)调整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如果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mmHg(266kpa)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

2、温和降压药。5硫酸镁10ml,肌注。如清醒或鼻饲者可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2-3次/d,血压维持在20.021.3/12.013.3kpa左右为宜。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3)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且有脑水肿,其中约有2/3发生颅内压增高,积极降低颅内压,阻断上述病理过程极为重要。可选用下列药物:脱水剂:20%甘露醇125250ml于30分钟内静滴完毕,依照病情每6-8小时1次,7-15天为一疗程。甘油果糖一般250一500ml次、12次d。每500m1需滴注23h,250ml滴注1-1.5h。利尿剂:速尿40

3、60mg溶于50%葡萄糖液2040ml静注。(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冬眠低温疗法:体表降温,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戊巴比妥或硫喷妥钠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降低颅内压。初次剂量为35mg/kg静脉滴注,给药期 中应作血内药物浓度测定。有效血浓度为2535mg/L。发现颅内压有回升时应即增补剂量,可按23mg/kg 计算。(7)激素治疗: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日23次;氢化可的松 100mg静脉注射,日12次;强地松510mg口服,日13次,

4、有助于消除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增高(8)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TP)、细胞色素C、辅酶A、氯酯醒、胞二磷胆碱、多肽类脑蛋白水解物等。可按病情选用或合并应用。应用2周。(9)防治并发症。包括早期使用抗生素防治肺炎和尿路感染。抗感染药物的应用需选择高效广谱抗感染药物,如头孢他啶,先锋必素等,有微生物培养药敏结果,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感染药物。护胃,预防消化道出血:使用下列一种:西米替丁02g,静脉注射,每68小时1次。雷尼替丁50mg,静脉注射,每日2次。 奥美拉唑40mg,经脉点滴,每日2次。 2. 手术治疗: 进行开颅清除血肿术或行血肿穿刺疗法,

5、目的在于消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受压,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液循环以求挽救病人生命,并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1)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很少成功。(2)出血量:脑叶出血30ml;基底节出血30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脑室脑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型性脑室积血者;颅内出血量虽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量,但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3)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陷入深昏迷,多不考虑手术。(4)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

6、者,应积极进行手术。(5)其他:年龄多不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禁忌证为:(1)脑干功能衰竭;(2)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出血倾向者;(3)发病后血压过高,26.6/16kPa(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患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的。脑出血后意识状况的分级 分级 意识状态 主要体征 1级 清醒或嗜睡 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2级 嗜睡或朦胧 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 3级 浅昏迷 偏瘫、瞳孔等大 4级 昏迷 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5级 深昏迷 去脑强直或四肢软瘫,单或双侧瞳孔散大 (二)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

7、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避免再次出血。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2功能锻炼:轻度脑出血或重症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时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和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活动量应由小到大,由卧床活动,逐步坐起、站立及扶持行走。对语言障碍,要练习发音及讲话。当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可进行生活功能及职业功能的练习,以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及劳动能力。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急性脑出血诊治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

8、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在CT应用于临床以前,内科保守治疗的死亡率高达70%80%,因此100年来人们不断在探索治疗脑出血的办法。(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是脑血管畸形、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动脉瘤、血液病等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正常脑动脉能耐受1500mmHg压力而不破裂,故发生脑出血的动脉基本上均伴有管壁的破坏,特别是有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引起小软化后出血。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 (二) 脑出血后的组织学变化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初期:一般在出血后4天内。

9、 多数出血于2030分钟形成血肿,出血已停止。脑出血急性期出血灶由液态或半液态的红细胞团组成,其中可能含有小块的坏死脑组织,其周边可见出血的瘀点及水肿,水肿多出现于出血后67小时,872小时加重,并达高峰。数天后,血肿变得更稠呈褐色。出血2天后,出血灶周围可见多核白细胞。因脑出血的血肿一般均较大,对周围组织挤压,故周围组织常有缺血软化。 2、血肿吸收期:持续515天。 大约在出血410天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逐渐被吞噬细胞吞噬。3、.后期: 血肿吸收后,形成胶质纤维瘢痕或中风囊。(三) 脑出血后继发损伤1、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 本科分析剖检的52例大脑出血中,39例(75%)有继发脑干出血,

10、其中中脑出血12例(30.8%), 桥脑出血9例(23.1%),中脑桥脑均有出血18例(46.1%)。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继发脑干出血的机制: (1)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干7例(18%),呈索条状,多沿锥体束流入中脑基 底部。 (2) 大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及中脑者2例(5.2%)。 (3) 大脑出血灶破入脑室,导水管扩张积血,血液进入导水管周围灰质,共8例(20.5%) 。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4) 脑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 ,多呈点片状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镜下可见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坏的动脉,故基本上为小动脉出血。此外还可见某些血管充血、水

11、肿区界限相当明显,与旁正中动脉或长、短旋动脉分布区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区,既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又可见动脉出血,这更证实为动脉出血。另外,在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周围,有时可见静脉淤血,偶见静脉周围有少许出血。 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现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高,39例中31例(79.5%)的最高收缩压达200mmHg以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46.1%(6/13),p0.05;眼位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斜视、歪扭斜视、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无脑干出血组仅3

12、0.8%(4/13),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2. 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1) 破入脑室的部位:由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速度不同,血液破入脑室的部位亦不同 。壳核出血:多破入侧脑室前角或体部。其中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尾核丘脑沟处)占72.9%, 侧脑室前角外方、尾核头上方占25%,直接穿破内囊膝部入侧脑室占2.1%。 丘脑出血:多破入第三脑室。 脑桥及小脑出血:多破入第四脑室。 (2) 血液破入脑室的机理: 早期直接破入脑室:出血量多、发生急、或出血靠近脑室者; 通过边缘软化处破入脑室:多见于尾核与丘脑及胼胝体与尾核头之间的白质因缺血软化,使血肿易于穿过软化处破入脑室。(3)

13、血液破入脑室的后果: 取决于破入脑室的血量,如破入脑室的血量较少,症状可无明显加重,甚至还可减轻症状;如大量破入脑室,不但可损伤丘脑下部、而且可阻塞导水管等部位,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3. 脑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1) 丘脑下部的解剖特点: 丘脑下部包括丘脑下沟以下的第三脑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结构,其中含有15对以上的神经核团,数以万计的神经分泌细胞,如位于第三脑室壁上的室旁核、室周围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等。丘脑下部长约1cm,重约4g,约为全脑重量的3,但机 制复杂,与植物神经、内脏活动、内分泌、代谢、情绪、睡眠和觉醒均有关。 该区还有以下特征:1)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较脑的其他部分多

14、一倍以上,且该处血脑屏障不够健全,有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 、中毒、颅 压增高、感染等损伤时易出现水肿和出血等改变;2) 漏斗柄是丘脑下部与垂体间的神经纤维联系,当其受压、肿胀、出血时 ,该联系即遭到破坏 (2) 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症状: 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占位效应,致使丘脑下部受压,垂体柄水肿、移位、扭曲等,加以继发脑室出血损伤第三脑室 壁均累及丘脑下部,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出血性胃糜烂或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急性肺水肿, 白细胞增高, 血糖升 高,中枢性高热,大汗淋漓等 。4. 脑出血继发脑疝: 脑出血可以并发天幕疝、中心疝、枕大孔疝、蝶骨嵴疝、扣带回疝及小脑上疝。后三者一般不出

15、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剖 检时发现;前三者临床症状明显,多为症状加重或致死的原因。 天幕疝时出现同侧瞳孔散大。 中心疝时双侧瞳孔均小,呼吸不规则。其病理标志为:(1) 黑质、红核向下移位,(2) 第三脑室向下移位,(3) 丘脑下部及 上部脑干向下移位。出现中心疝时,则很可能发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离,致死亡。 三、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是: (1)尽快清除血肿: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避免继发脑干损伤、脑室出血、丘脑下部损伤及脑疝形成,从而减少死亡率; (2)保护出血周围脑组织损伤:减轻脑水肿及缺血性损伤。 (一)内科治疗 包括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保护损伤的脑组织、防治并发症等。 由于重型及极重型内科治疗存活率很低,故内科治疗主要用于轻型脑出血,即出血量少、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的患者,及各种手术及微创治疗的基础治疗。 (二)外科手术治疗1903年Cushing首次对1例43岁的高血压脑出血女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3天死于肺炎。以后陆续有手术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