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语文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50145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秋水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秋水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秋水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秋水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水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语文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水语文教案知识目标1 .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 X 鹊楼 。 (指名学生背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 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

2、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 沾沾自喜, 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 秋水 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老子并称 “老庄 ”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3、。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 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 “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 “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三、课文诵读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诵读指导: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

4、按季节来到, 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 22 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 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句中的 “间 ” , 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 略作停顿后, 再缓缓读出 “不辩牛马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 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 “于是焉 ”的 “焉 ”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 ”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诵读时一定要注意 “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 二要将重音放在 “

5、尽 ”字上。因为一个“尽 ”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 面对大海的广阔, 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 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 例如: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 ”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 “我尝闻少

6、仲尼之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 )给学生 5 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明确: “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 两邃狙轮间, 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 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 因此欣然自喜。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明确: 河伯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明确: 河伯先引用俗语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

7、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 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 接着, 发出慨叹 “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 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 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 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 )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 交流心得, 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 “秋水时至

8、”到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 ”至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 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 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 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 河伯的 “欣然自喜 ”与 “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 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甲: 秋水一文使我认

9、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10、, 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 为了祖国的腾飞,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 超越自我,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攀登高峰, 创造辉煌。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 )通假字泾流之大(“泾 ”通 “径”,径直)不辩牛马(“辩 ”通 “辨”,辨别,区别)( 2 )古今异义词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 “至于 ”, 是动词 “至 ”和介词 “于 ”的连 用,意为 “到达 ”。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东面而视( “东面

11、”,脸朝东。今指东边)( 3 )词类活用秋水时至 (名词“时 (季节)”作动词 “至 ”的状语: 随季节, 按季节)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 “东 ”, 作动词 “行”的状语: 朝东, 向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 “美”, 作介词 “以”的宾语, 用作名词:美景)( 4 )一词多义( 5 )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 “己 ”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袭示被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 认为是”觉得是

12、J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 非”和连 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 ”,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 “再说 ”“况且 ”,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 )出自本文的成语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 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 亦作 “望羊”,仰视的样子。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 让内行的人笑话。 贻, 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五、小结秋水这篇课文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 自然成

13、文, 设喻巧妙,妙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 X 鹊楼 。 (指名学生背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

14、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 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 沾沾自喜, 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 秋水 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二、简介庄子并解题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老子并称 “老庄 ”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杂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 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 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 “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 “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三、课文诵读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指名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