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49836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高中祝福的讽刺艺术一、运用喜剧的手法进展挖苦在祝愿中,鲁迅用喜剧方式进展嘲讽,使悲喜剧水乳交融,表现了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决绝的战斗精神。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覆盖了一片喜庆的祝愿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醉在祝愿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大概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而“我”的感受是:“也懒散而且温馨,从白天以致初夜的疑虑,全给祝愿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里所说的“天地圣众”确实是指福

2、神、灶君之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又如何能给鲁镇的人们带来幸福呢?这是鲁迅对封建迷信入木三分的挖苦。这群昏昏噩噩的“天地圣众”好像一个个封建的罗网把祥林嫂紧紧套住,使祥林嫂穷途末路,最后惨死在“天地圣众”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时刻。这就更加表达了祥林嫂悲剧的深入性,显示了挖苦艺术的宏大作用。这里的挖苦并没有引人发笑,是一种不令人发出笑声的喜剧手法,但它却加强了祥林嫂悲剧的控拆力量。悲剧和喜剧作为对立的矛盾统一体出如今作品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衬托作品的主题思想。二、运用反语进展挖苦在祝愿中,鲁迅的愤慨和悲哀常用反语来表达。“言正假设反”是作者悲愤到极点时常运用的挖苦手法。在小说的中间部分

3、,作者描写了雪夜的寂静气氛后,便如此写道:“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估计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如今总算被无常清扫得干洁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明白;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这段话是鲁迅极度愤慨和悲哀时的反语,是说祥林嫂受尽了封建礼教的摧残和迫害,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而活得好的人并不同情她,只不过拿她的凄惨遭遇作为谈资笑料。她就像“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如今总算被无常清扫得干洁净净了”。活着没有兴趣的人,就不

4、要活下去,让那些看到她就厌恶的人能不看见她,为人为己都不错,这是作者对吃人的旧社会的强烈挖苦。可见,祝愿的挖苦锋芒,正是通过反语的运用,直截了当指向黑暗的旧社会。三、冷峻的挖苦祝愿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作者紧紧抓住他的本质特征进展讥讽。他如此描写:“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所骂的依然康有为”。这说明鲁四老爷对儒家理学和孔孟之道的忠实信仰。作者又描写了“四叔”的书房壁上挂的是一个朱拓的大“寿”字,一边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案头上是“一堆大概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特别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半联,完全是虚假的表现。鲁四老爷是使

5、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祸首:祥林嫂捐了“门槛”他仍然不放过,并大骂祥林嫂是“谬种”;当祥林嫂第二次到他家做工时,鲁四老爷照例是皱着眉,还一本正经地告诫“四婶”:“这种人尽管大概特别悲伤,但是败坏风俗的。”在他看来,祥林嫂是寡妇再嫁,已经有罪了,再嫁又再寡,便成了更大的罪人。假如祭祀时她的手沾了饭菜,“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鲁四老爷确实是如此搬出祖宗的神威,来鄙视和迫害祥林嫂,使她在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这叫什么“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事实上是鲁迅对他的锋利嘲讽。鲁迅早就看到了鲁四老爷的虚假,便“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这种冷峻的挖苦能“制强敌于死命”,到达“无

6、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四、对“中庸之道”的委婉挖苦作品中的“我”是个具有进步倾向,但又有着明哲保身的中庸态度的知识分子形象。“我”对鲁镇那个黑暗的社会十分不满,对那个闭塞沉闷的环境感到厌烦和鲁四老爷谈话特别不投机,关系也不融洽而对祥林嫂的凄惨命运却特别同情,对祥林嫂的死感到“惊惶”,“心忽然紧缩”,“脸上大约也变了色”,并感到有些“负疚”。这说明我和鲁四老爷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大不一样“我”的爱憎是鲜明的。但是,“我”这个有知识的人,却不能为祥林嫂解答“灵魂”的有无的咨询题,用模糊其辞的“说不清”三个字来答复她,并觉得“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即便发生什么事,也与“我”毫无关系了。这些都深入地嘲讽和批判了“我”在生活中的颓唐态度及中庸之道。鲁迅是坚决反对中庸之道的,他希望人们可以说真话,说实话。却将“我”塑造成内心充满矛盾,顾虑重重,不敢说真话,极其中庸的形象,如此,就把犀利的笔锋委婉地浸透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真实地表现出来,到达了极好的挖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