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494691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茱萸的开发与利用-姓名-学院-班-级摘要:一直以来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直困扰着人们。健康在人们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中草药的认识进一步增加。我们对中草药的研究也日益加深,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更是加大了他们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其中吴茱萸具有很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吴茱萸的主治:高血压,呕吐,反胃吞酸等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故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特对其进行阐述。概述: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其属于双子叶被子植物,无患子目檀香科吴茱萸属吴茱萸种。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

2、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吴茱萸及其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为常用中药。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症。李时珍云:“茱萸二字意未详。”陈藏器云:“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地之名也。” 植物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蓇葖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生于温暖地

3、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正文:1. 药性与药理作用:1.1 归经:肝、胃、脾、大肠、肾经。辛,苦,热,有小毒。1.2 化学成分:顺式-5,8-十四碳二烯酸,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内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等【11】。1.3 药理:1.3.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强心作用升压作用可以预防晚期失血式休克,有加速血栓形成和良好的止血作用对球结膜循环有影响加速血栓形成和止血。1.3.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抗胃溃疡对胃液分泌和对胃的运动有

4、影响,还可以止泻保肝利胆短期促进胆汁的分泌作用。研究表明: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 有苦味健胃作用, 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 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水煎剂还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 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1.3.3 抗病原微生物与杀虫作用,特别是对霍乱弧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3.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延迟痛觉反应时间,延长刺痛反应的潜伏期,主要为镇痛作用, 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1.3.4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

5、离体子宫作用, 除去拟交感成分的残存液则兴奋大鼠子宫并可对抗对羟福林的松弛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去氢吴茱萸碱可能为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其兴奋子宫作用能被二甲基麦角新碱阻断而不能被阿托品阻断1.4使用禁忌不宜多服,久服。阴虚火旺者禁服。本草经集注:“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孙思邈:“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於肠胃者,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处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

6、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发所咸忌。”1.5应用配伍: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本品辛香性热,气味俱厚,长于温脾胃,散寒热,降逆气,止疼痛,故常用于寒凝湿滞所致腕腹冷痛。呕吐吞酸,泻痢霍乱转筋等症。凡脾胃虚寒,腕腹冷痛者,多与干姜桂心白术人参等配伍,以温中散寒止痛。凡肝胃不和,呕吐吞酸偏寒等症可与干姜半夏等温中药同用。或与黄连,半夏配伍。凡脾胃虚寒,五更泄泻者,可与补骨脂肉豆蔻等配伍。暖肝止痛本品辛热下行,最能暖肝肾,散寒逆温经脉,止疼痛。故常用于厥阴头痛,肋痛,寒疝腹泻。脚气肿痛,痛经等症、凡肝胃虚寒,降逆止痛,多与人参,生姜,大枣配用以温肝暖胃,如伤寒论吴茱萸汤。凡

7、下焦寒湿所致疝气腹痛者,可与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如医方集解导气汤。凡寒湿脚气肿痛,则上冲入腹昏闷者,可与木瓜槟榔为伍。以散寒除湿。如茱萸木瓜汤。此外,本品能导热下行,与地龙研末醋调外敷足心,可治口疮及咽痛。如朱氏集验方茱萸散。以乌贼骨,硫磺研末外掺,可治皮肤湿疹。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吴茱萸散。同时本品又有杀虫之能,与驱虫药同服,可治蛲虫蛔虫病。食疗本草:“脚气冲心,可和生姜汁饮之甚良。医学启源:“消宿酒,以白豆蔻为佐。”赤水玄珠:“得高良姜亦止腹痛。”得宜本草:“得干姜治吞酸,得黄连白芍治赤白下痢。”王氏医存:“吴茱萸能燥肝血,以黄连制之。”2研究开发:1,治疗高血压病吴茱萸水煎, 制成冲剂,

8、每包含生药15g, 每日2包, 早晚饭后各服1包, 用开水冲服或吴茱萸研末, 每次2131g, 用醋调敷两脚心, 睡前敷, 用布包裹, 约敷1224小时, 一般敷后血压即可下降, 症状改善。【湖南医药杂志1975】2,治疗眩晕吴茱萸912g、红参69g、大枣9g、生姜30g, 水煎服。 12剂即见效或吴茱萸末20g、肉桂末2g, 醋适量, 外敷双足涌泉穴, 临睡贴, 次晨取下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云南中医药杂志1988】3,治疗美尼尔综合征吴茱萸5g、党参15g、桂枝6g、生姜4片、大枣4枚随证加减水煎服, 日1剂。【新中医1990】4,治疗呃逆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 共研末

9、每次取10g, 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中医药学报1990】5,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吴茱萸、生甘草各80g, 炒白术、桂枝各100g, 元胡、生龙骨各50g共研末, 过120目筛, 备用每次5g, 日3次, 用红枣5枚、生姜3片煎汤饭前半小时冲服【浙江中医杂志1991】6,治疗肾绞痛吴茱萸9g, 边条参(另炖)10g, 淡附片、炙甘草各5g, 小茴香、台乌药各15g, 生姜汁1匙(冲)水煎服, 日1剂治疗肾绞痛, 效果良好【江苏中医1989】7,治疗肩周炎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食盐各30g先将食盐在铁锅内炒黄, 再将以上中药拌炒至微变色为度, 然后倒入布袋内, 热熨患肩, 同时作

10、肩关节上举后伸等活动, 日3次, 连续治疗2天, 第3天将上药水煎熏洗患肩2次。【广西中医药1990】8,治疗黄水疮吴茱萸粉1g, 凡士林9g, 制成10%的软膏温水洗净患处后涂药膏, 每日1-2次。【中级医刊1965】9,治疗湿疹炒吴茱萸30g, 乌贼骨21g, 硫磺6g, 共研细末, 渗液多者撒干粉, 无渗液者, 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 隔日1次, 纱布包扎。【中草药通讯1971】10,治疗疥疮吴茱萸风干, 粉碎, 过筛, 配成10%-15%的泥膏, 洗净皮肤后涂药膏【四川中医1987】11,治疗腮腺炎吴茱萸12g, 浙贝母、大黄各9g, 胆南星3g , 共研细末, 醋调, 外敷足心,

11、 患左敷右, 患右敷左, 双侧患病, 左右均敷每日换药次【新中医1984】12,治疗婴儿肺炎吴茱萸研成细末, 醋调成糊状, 每日用3g, 贴於双脚心, 用纱布包好, 24小时更换1次, 连用3天【陕西中医1989】13,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吴茱萸10g, 研末, 醋调成糊状, 敷於双足涌泉穴, 48小时取下【新中医1980】14,治疗小儿腹泻吴茱萸12g, 研末, 取未熟的热饭适量与药粉混合成饼, 温度适中, 敷於脐部, 用纱布绷带固定, 敷10小时【中级医刊1988】吴茱萸20g, 研细, 用醋调成糊状, 敷脐部, 胶布固定, 24小时取下【陕西中医1987】15,治疗蛲虫病吴茱萸10g,

12、 大黄3g, 每日1剂, 水煎分3次服, 连服7天【广西中医药1984】16,治疗口腔炎吴茱萸g、18肉桂12g, 研成细末, 醋调, 捏成小饼状敷於双足底涌泉穴, 用绷带固定, 1天1次【江苏医药1976】吴茱萸12-15g(小儿酌减), 研成细末, 用醋调成糊状, 敷於双侧涌泉穴, 24小时取下, 一般敷次即有效【山东医刊1965】附方1. 制阳明病,食谷呕吐者: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滓,温服七合,日三服。2. 制心中寒,心背扯痛,吴茱萸一升,桂心当归二两,上为末,炼蜜为丸

13、,如梧桐子大,每次三十,温酒下,渐加之四十。3. 制肝火肋痛,白术陈皮各一钱五分,黄连八分,吴茱萸四分,水煎服。4. 制胃气虚冷,不能饮食,食即吐酸水。吴茱萸(汤浸七遍)干姜各等分,上为散,每服三钱七。空心热酒调下【3】。5. 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槟榔七枚, 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 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 水煎, 次日五更, 分作三、五服, 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6. 治水肿腹胀7. 治妇人,室女内外着寒,小腹痛不可忍。8. 治疗远年近日小肠疝气, 偏坠搐疼, 脐下撮痛, 以致闷乱, 及外肾肿硬, 日渐滋长, 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

14、一斤(四两用酒浸, 四两用醋浸, 四两用汤浸, 四两用童子小便浸, 各浸一宿, 同焙干), 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 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夺命丹)9. 治牙齿疼,茱萸煎酒含漱之10. 治口疮及咽痛,茱萸末, 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此外还有:治一切积冷,脾胃不和,心腹疼痛,呕吐泄泻,腹内绞痛。治脾受湿气,泻痢不止,小儿疳气夏利。治久下痢下赤白不止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投中昏眩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治霍乱转筋。妊娠伤胎,数落而不结实,或冷或热治产后虚赢盗汗,涩涩恶寒等症状。参考文献:【1】中草药大全【2】湖南医药杂志1975【3】吴茱萸汤证病机分析及临床应用 王海焱2006【4】上海中医药杂志;():【5】新医学;():【6】新医学;():【7】云南中医药杂志;():【8】中医药学报;():【9】广西中医药;():【10】陕西中医;():【11】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进展秦泽慧 张丽艳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